0

特61牡丹小型张邮票上品8000多元一枚,有什么特点?

特61牡丹小型张作为新中国邮票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市场表现一直备受关注。根据赵涌在线、源泰评级等权威平台数据,近三年价格呈现明显的“V”型走势:2022年全品新票均价约1.5万元,2023年受邮市整体调整影响,价格回落至1.2万-1.3万元区间,而2024年随着收藏热度回升,全品价格稳定在1.4万-1.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品相差异对价格影响显著——近期一枚品相上品的以8208元成交!
 
这一波动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发行量仅4万枚的先天稀缺性 ,银粉易氧化、背胶易泛黄的保存难题,以及近年“老纪特”板块整体回暖的市场趋势。据相关网站分析,当前市场流通的全品存世量不足5000枚,且每年因氧化损耗持续减少,推动其长期保值属性。
 
1964年8月5日,正值新中国邮票印制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邮电部推出了这套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特种邮票。其诞生背后是长达三年的筹备:邮票发行局组织专家赴洛阳、菏泽调研牡丹品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田世光耗时半年完成16幅工笔重彩原画,设计师卢天骄则通过疏密有致的构图,将“状元红”与“大金粉”两种牡丹的雍容姿态定格于77mm×136mm的方寸之间 。
 
这一创作过程折射出特殊的时代背景:1964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收官之年,文化领域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复苏气象。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既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礼赞。邮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影写版印刷技术,通过11.5度齿孔和细腻网点,完美还原了田世光画作中花瓣的层次感与银粉的光泽感 ,成为新中国邮票印制工艺的标杆。
 
 
 
小型张主图以“状元红”和“大金粉”两种牡丹为核心,展现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极致美学。田世光采用宋元以来的双勾重彩技法,先用细如发丝的墨线勾勒花瓣轮廓,再以朱砂、石青等矿物颜料层层渲染,使花朵呈现出立体的光影变化。画面中,“状元红”花瓣如火焰般层叠绽放,“大金粉”则以金色花蕊点缀,形成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
 
值得关注的是,这套邮票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科学严谨性。设计者邵柏林团队曾向北京植物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请教,确保15枚套票和小型张准确呈现了不同牡丹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例如“昆山夜光”花瓣纯白无瑕,“豆绿”花型呈现罕见的青绿色调,这些细节既体现了画家的写生功底,也使邮票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的文化载体 。
 
特61牡丹小型张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邮票从“宣传工具”向“艺术精品”的转型。1960年代初,国家提出“邮票是国家的名片”理念,强调邮票应兼具文化传播与审美价值。牡丹题材的选择,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暗含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隐喻——正如邮票边饰采用的波浪纹和齿轮图案,将“国色天香”与工业文明符号巧妙融合,体现了“古为今用”的艺术创新。
 
这套邮票的社会反响同样具有时代特征。发行后,其精美的设计引发了全国集邮热潮,甚至出现排队购买的盛况。1980年,特61牡丹获评“建国三十年最佳特种邮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而在国际上,它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外交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