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收藏市场,货源人流正在枯竭?

古玩、邮票、钱币实体市场以及网络市场,越来越冷清,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有人说货少了,有人说买的人少了,但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收藏的乐趣没了”,还有“市场变味儿了”。
 表面看,好像是个死循环:好东西越来越少,假货却到处都是。以前潘家园地摊上,说不定能捡到钧瓷碎片这样的宝贝,现在多见的是一眼假的做旧玩意儿。另一方面,爱收藏的老一辈慢慢老去,年轻人又不感冒——那些老物件,跟现在的科技时代实在合不来。就像清人赵翼说的“各领风骚数百年”,可收藏文化到这儿,好像断了代。 但光说“货少”“人少”,太浅了。真正的原因,是收藏的根儿被破坏了。本来收藏是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现在却被赚钱的心思占了上风,成了捞钱的工具。市场里满是金钱的吵闹,真真假假分不清,当初为啥收藏的初心早就没了。那些真心爱文化的人,要么失望走了,要么像困在迷宫里,找不到方向。以前张伯驹花光钱也要保护《平复帖》的那份真心,现在很少见了,更多的是满脑子算计的生意人。心里的那股劲儿没了,收藏还能好吗? 更糟的是,市场自己把路堵死了。信息看着透明,其实乱得很;鉴定门槛太高,假货管不住。年轻人想进来?门儿都难。真假分不清,谁还敢把心思放这儿?这么一来,假货越来越多,想了解收藏的人也只能远远看着,不敢靠近。所以说,货少、人少,其实都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样子。 要让市场好起来,就得把心思摆正。让市场回到文化本身:把鉴定做好,就像定海神针,打打击假货,让市场干净点;再让大家多了解收藏,让文化的乐趣慢慢回来——让老物件不再只是值钱的东西,而是能勾起我们精神回忆的印记。 市场冷清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因为某一样东西、某一类人没了。真正的根源,是我们心里对收藏的那份纯粹和热爱,被污染了,快没了。只有用文化的力量去滋养,市场才能重新热闹起来。到那时候,市场的起起落落,就不只是生意上的事儿,更是一段清亮的文化回声。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藏品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