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系列邮票可是邮票发行的重头戏。各种系列层出不穷,老的系列有续集,新系列又不断推出,眼花缭乱,真让人觉得这个市场五彩斑斓,但也五味杂陈。系列邮票的数量多得让人头疼,老实说,许多收藏者都开始觉得“等不起”了,发行方的随意性让人摸不着头脑,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问:邮票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近年来,老系列和新系列同时发力,给人一种系列邮票已经“量多”到没边的错觉。
一方面,传统的系列票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还在继续发行;另一方面,新的系列如《亚洲文明》、《中国篆刻》也在悄然上线。但是,很多选题刚发布了第一组,就再也没有动静,让人感到无比无奈。难道发行方就这样“想一出是一出”?失控的发行规划提起系列邮票的选题,大家都知道,老系列有着良好的连续性,按理说应该是个稳妥的项目。然而,近几年这种计划简直是乱得一塌糊涂!比如有些新系列票,前期热火朝天,一发而不可收,结果后续几组的命运却成了谜。有些甚至连发声都没有。这样的做法真让人觉得“有头无尾”成了系列邮票的通病。
可以说,邮票的选题已经成了一场游戏:未明确标注的系列票就像隐形的存在,尽管没挂上系列的名号,却实实在在是在玩系列的把戏。例如《拜年》、《月圆中秋》,还有生肖系列、名人系列等等。若是深挖一下,几乎每一款邮票都能找出点关系来。你说这合理吗?收藏者的无奈看看这些年“突如其来的系列票”,本来没打算做系列的,后来居然被硬生生地拉入了系列的阵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古代书院》、《科技创新》等等,原本都是单独的主题,怎么就变成了系列?这不就是邮票选题的盲目和随意吗?还有那些“无盼头的系列票”,按理说应该是一条龙式的规划,结果第一组发完就没了后续消息。诸如《菊花》、《中国古桥》这样的系列,真的让人心中有一丝凉意,难道我们要等到天荒地老吗?明确与模糊的界限尽管目前系列邮票选题的“虎头蛇尾”现象屡见不鲜,但有些系列依旧值得点赞。《科技创新》系列在设计风格、面值、规格上保持了一致性,确实是个成功的案例;而《水果》系列虽然表现不错,发行三组后就没了消息,真是让人捏把汗。现如今,系列邮票成了集邮者心中的挚爱,但这也是集邮界的无奈。在这样一个乱象丛生的环境中,系列邮票的未来让人捉摸不透,真是不知该如何前行。我们不得不思考,系列邮票的系统性与规划性到底在哪里?收藏者的心声又何时能被听见?这样的无奈还能持续多久?在未来的邮票市场上,能否出现更多的明确规划和系统化的策略,来真正满足收藏者的期待?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藏品之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