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坊间传闻称,邮政为了振兴当下邮市的低迷,也在想尽办法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对一些产品和区域性的内容,包括校园集邮市场的拓展,其中,有一个焦点是如今众多的高等院校都集中迎来了70、80、100、120等各个整数年的校庆时刻。存在着重要的纪念日,自然也是发行邮票、纪念封、纪念邮资片的最好时节,事实上,这也是邮政瞄准的一个方向。
如果关注近年来每年的纪念邮票的发行计划,我们就可以看到近年来几乎年年都有高校校庆的邮票。已经发行过纪念邮票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央党校、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这些基本都是985的高等院校,如果加上一些211大学的话,还有很多JF封、JP片之类的产品,综合来看,高等院校的集邮题材类产品,邮政推出了很多。
而且随着自助签的流行,邮政也不失时机的开启了这种模式。从苏州大学开始,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的校庆时,都推出了自助签的同步跟进。由于自助签的销售价格更高,花样更多,在发行的最初阶段,深受一些“集签”爱好者的追捧。再加上,如今的高等院校都有多个校区,再加上一些老校区,多场地的实寄也成为实寄集邮爱好者追逐的一个目标。
可以说,校园集邮品在一定的市场内还是很受集邮爱好者认可的。这也可能是邮政认为校园集邮文化可以复苏的一个基础,如果借助知名大学的校庆日,开启一波儿新的热潮,对于集邮市场也是一种刺激。不过,邮政或许忽略了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如何才能激活?
邮政忙着和高校合作,无论是推出纪念邮票,自助签,还有各种文创产品、纪念册、明信片等等,但是往往仅仅是昙花一现,也就是在高校校庆日首日的时候或许热热闹闹的,看似很喜人。但校庆日过后,就是一片沉寂。并没有把一种文化传承下去,更遑论继承和发扬了。
可以说,邮政的策略是急功近利的,是没有持续性的,仅仅是一锤子买卖。没有把集邮文化如何在高校开展下去,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自然也没有想着如何再次激活高校内校园邮局的发展。如今,高校内各种快递公司非常火爆,那么,邮政为何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网点优势,如何在高校内继续传承下去,进而把集邮文化慢慢地渗透到莘莘学子身上?
比如鼓励成立集邮协会,定期进行集邮文化的传播,开展一些个性化的产品传播,包括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盲盒等等。如何把已经消匿的校园邮局重新搭建起来?此外加大校园邮局的使用范围,比如在大学邮局寄递的时候,可以使用邮票等等。如今邮票消耗非常低,为何不在一定范围内鼓励进行消耗,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市场的需求。进而让不断“破发”的邮票能保持住属于自己的尊严。
虽然手机和一些即时聊天工具的流行让传统的信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书法和书写是我们这个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特点,如果合理引导并加以持续地鼓励的话,在大学校园内传播一种书写文化进而带来传递的信函机会,并不是就丝毫没有机会。关键还是邮政如何去挖掘,当作一种文化去传承,去引领。
包括多开展一些关于集邮的邮展等等,让更多的集邮家走进校园,让那些集邮会士们也多去接接地气,传播一下集邮文化。包括那些邮票设计师,都走进校园进行集邮文化的传播。此外,高校的校园邮局,要集思广益地开拓业务模式。不要仅仅局限于收受邮件,可以开拓更多的业务。甚至可以在一定区域内以主题邮局模式,吸引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建立共建、共享的运营模式。试想,在清华园、未名湖的主题邮局寄出一些明信片,盖上对应的纪念戳、风景戳,是不是也会得到那么多喜欢游览知名高校校园的同学的喜爱?
吸引学生参与邮票、邮品的设计和运营,加大文创纪念品的创新研发,制作文化纪念戳,纪念邮戳、纪念章,纪念封、明信片等产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年轻人有热情、有激情,关键是如何去吸引,如何去引导,如何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才是关键。既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炒鞋”和收藏鞋,那么作为同样是收藏品的集邮产品,为何不尝试着进行更多的改变?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