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你有过迷茫?我相信有~》
十泉十美
70后泉友铲哥,曾经以“铲地皮”职业为生。
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小伙子,没考上大学,也不懂钱币,但知道某位名人说过:“读清华、读北大,不如自己胆子大”,他一直很信奉这句话。
于是,年轻的铲哥鼓足勇气,干起铲地皮收货的行当。说起这行当,可谓历史悠久,涉猎面广泛。比如上年份的老酒、古钱、铜板、银元、退市的纸币、铜杂件、陶瓷器、金银器等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小玩意,都是“地皮铲子们”的捕猎对象。
(图1)
时至今日,曾有不少人靠此方法淘到宝、捡到漏,再成功转卖(图1),获得可观利润,有的甚至实现了一夜暴富的人生目标。
铲哥虽不懂行,却也不担心,他时常东奔西走,通过自己摸索与实践,加上江湖上认识的几个哥们指点,逐渐找到了一定的方法与门道。
铲哥的货源以各种钱币为主,因为它们量多又便宜。在实践中他发现,凡是钱币,只要“个头大的,品相好的,数量少的”,都能卖个好价。
(图2)
于是,他就认准这“三个真理”,到处收币,果然颇有成效,除了北宋屌丝外,断断续续收到不少干货,什么黄亮五帝钱、嘉庆常平式、天启十一两,大明隆庆、山鬼八卦、咸丰大钱(图2)、铜板大头、零钱纸币(图3)等品种,都到手了,而且大多数顺利出手,赚到了钱。这下,铲哥更有信心了,继续到处奔走,因为跑的地方越多,收到货的几率,往往也就越大。
(图3)
一天天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一处处老宅、旧居、工地,成为他过夜的家;一条条高速公路,变成他最熟悉的朋友;他也从此有了“铲哥”这个绰号。当然,有时他也会收些瓷片、铜器、杂件之类的,但还是以钱币为主(图4),因为确实量大又容易收。
(图4)
然而,大多数铲地皮的哥们都有一个相同特点,那就是“留不住货”,铲哥也不例外。
因为手头缺钱,家境拮据,要吃饭生活,要养家糊口,所以通常收到货,一有买家,又价格合适,就会急忙出掉。哪怕是再好再少的钱币,通常也不会搁置太久。
手头紧的时候,有些钱币只要剥层皮(加点小价)就卖了,有的按进价卖了,还有的甚至亏本卖了,也没感觉有多心疼。可现在想来,那些钱币卖便宜了,真是挺后悔的。
那时的钱币,又好又便宜,假货也不像现在那么多,所以铲哥认为,即使卖了也不要紧,下次总有机会再收到的。其实不只是他,当时绝大多数“地皮客们”都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
(图5)
当年一些村子里,那真可谓遍地都是宝,机会到处有。一般来说,收到的明清钱币居多,因为年代相对较近,民间会有大量留存(图5)。
记得那时一套五帝钱,也就十几元价,大样钱再加一包烟就能搞定,现在看来它们真是白菜价。而如今呢,淘出100块,连一串黄亮乾道嘉也难买到,一枚普通顺治要上百,雍正一般好几百,一套美品五帝钱竟要上千元,罗汉钱、乾隆正字隆等小精品,价格涨了数十甚至上百倍,简直不可思议。
在过往岁月里,铲哥挥洒过青春的汗水,面对过未来的踌躇,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正值年轻,心中总是怀着希望、理想和永不熄灭的热情,虽说偶然会有淡淡的迷茫与惆怅,但这又如何?能向何人诉说呢?何人又会倾听呢?(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十泉十美”,作家、古钱币收藏家。出身于杭州古钱币收藏世家,自幼酷爱古泉,曾举办个人钱币藏品展。近年来,在工作之余潜心钱学研究与写作,陆续在《中国收藏》、《中国钱币界》、《浙江钱币》等刊物和钱币圈、浙江泉友会等公众号,发表钱币收藏类文章百余篇。其代表著作《那些年,那些钱》于2021年出版发行,经浙江省省委宣传部推荐,入选“浙版好书榜”。家中祖孙三代,为传承弘扬祖国钱币文化,孜孜不倦。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