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邮政通信的需要,邮政部门通常几年就会发行一套普票。“文革”期间发行的普票,主要以革命圣地题材为主。“文革”结束后,先后发行了“工农业建设”、“祖国风光”等题材的普票。
从1986年普23《民居》开始,一直到1991年普27《民居》,前后5年多时间,连续发行以我国各地民居为题材的普票共21枚。广大集邮爱好者对此套邮票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这个题材比较一般,没什么太出彩的地方。
但一些专家学者却觉得这套票很好,因为它第一次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系统地展现在邮票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记录了我国民间建筑的发展历史,极具学术价值。
而继《民居》普票之后,我国又有几年没有再发行普票。这段时间,我们就在酝酿选什么题材发行下一套普票。
普票题材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思想都很活跃,当时提出了几个观点:一是普票选题要能代表国家形象,要让大家一目了然它是中国邮票,例如,可选择标志性的建筑或其他物品;二是考虑到对外开放的需要,选题的政治性不要太强;三是选题的内容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到底要出什么题材的普票呢?
这个问题着实难住了大家:革命圣地题材已经出过很多次,包括“八一南昌起义楼”、“延安宝塔山”、“遵义会议会址”等,连“秋收起义——文家市”也被采用过了;大的风景区更是屡见不鲜,从新疆的天山到海南的椰林,从黄果树瀑布到东北的林海,大约也有20多枚。
有的题材更是反复被选用,如天安门、长城等。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形成了几种意见:天安门、华表、国旗、国徽、长城、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我们把这些意见拟写成备选方案报到部里。
为了听取各方意见,邮电部专门邀请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宣部、文化部等各个重要部门的相关领导和美术界的专家学者、邮票设计师等,开了一天的研讨会。会前,我们把备选方案送到参加会议的代表手中,请他们准备意见。会场上气氛热烈,与会同志争相发言,极为认真。
在研讨会上,首先被否定的是国旗和国徽题材,一些同志认为国旗和国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但作为广泛贴用的普票的图案,不够严肃。依照相关法律,国旗、国徽图案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如果作为普票题材,贴用寄信后,有些人会将邮票随意丢弃,有损国家形象,极为不妥。
接下来被否定的是华表,许多同志认为,虽然它很漂亮,很有民族特色,但是将它作为主体表现在邮票图案中会觉得画面比较单调,可能很多人也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寓意。天安门城楼虽然很雄伟、壮观,也非常有代表性,但是已经在多种纪特邮票和普票中表现过了,再用这个图案缺乏新意,也被否定了。
天坛祈年殿和故宫角楼也是大家争议比较多的,考虑到祈年殿题材也曾多次登上过邮票,而这次要出的普票,是一套多枚,鉴于祈年殿是圆形建筑,有同志担心不论从哪个角度设计这枚票,图案看起来都会相似,所以被否定了;对于故宫角楼,大家认为它造型独特,有非常突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
但因为角楼是单体建筑,如出现在多枚普票上,也有与祈年殿一样的重复之感。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长城的题材比较好,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同时,长城的雄姿也被世界人民所熟悉,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能鲜明地代表国家形象。
我国邮票上虽曾多次出现过长城的形象,但以前的长城邮票多以八达岭长城为主,没有系统地展现过整个万里长城的雄伟面貌。而这次新出的普票是多枚票,最好能从长城的起点至终点,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关口,系统地展示整个万里长城的壮丽风貌,以表达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会议结束后,邮电部经过研究,确定以“明长城”为题材,发行一套新的普通邮票。
要在邮票上整体表现明长城,就要对明长城有个全面的认识。当时,社会上对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有争议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另一种观点认为,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到嘉峪关。
两种观点在“西到嘉峪关”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对起点的看法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要发行这套普票,必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为此,我们的邮票编辑和设计人员多次拜访了中国长城学会。
中国长城学会是研究长城的权威机构,罗哲文会长等多位专家学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用充分的证据确认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他们还多次与邮票编辑、设计者一起,共同探讨这套邮票每枚票的具体设计景点,提供相关资料。有了权威部门的权威认定,邮电部决定,这套邮票表现从辽宁虎山到甘肃嘉峪关整个明长城的相关景点。
其次是票幅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次召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的“两会”期间,都有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与邮票发行工作有关的提案,其中一些提案,多次反映普票的票幅太大。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安的一位代表的提案提出,“‘文革’结束以后我们恢复与国外亲友的通信了,而往国外寄信的邮资相对比较高,《民居》普票最高的面值也只有2元,这意味着寄往国外,需要贴很多枚普票,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信封填写好收件人地址后,剩余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再无更多空间贴上多枚大票幅小面值的普票了。”
这个问题提出后,得到了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响应,曾有50多位代表联名提案反映这个问题,他们要求票幅要尽可能缩小,既方便寄信,又可以节约纸张,节省油墨,一举两得。按照中央的要求,邮电部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都相当重视,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协调相关业务部门研究意见,并做出正式的答复。因此,经过反复研究,邮电部决定采纳代表和委员们提出的意见,适当缩小普票票幅。普28和普29前3组邮票采用了同一种较小的票幅(25mm×20mm)。
但是邮票出来后,社会上又出现很大反响,普遍反映票幅太小,既不好贴,也不好保管。根据群众的意见,经过研究,我们对普票的票幅又做了调整,于是普29最后3枚高面值普票的票幅略大于其他18枚票,票幅为(31mm×26mm)。
温馨提示:内容来源十年集邮,旨在分享集藏知识,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