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与集邮的不解之缘

一、集邮人的情怀

集邮,是集邮者耳濡目染、自由接受的一种业余爱好。这样的爱好,在心里是根深蒂固、自愿执着的。为追求完美的邮集作品,实现自己理想的收集目标,苦思冥想、不辞辛劳,这是集邮人的一种情怀。改革开放以来,在集邮路上的酸甜苦乐,真是喜忧参半。最伤脑筋的就是邮票发行部门,集邮人即爱又恨,即喜欢又无奈。就拿它做为集邮人的乐趣吧。

二、方寸邮情

图片

集邮,是笔者一生的爱好,记得1964年在上小学时,每到自习课上,爱好集邮的同学,经常在一起互相交流,展示自己收藏的邮票。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抢着看那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同时用羡慕的眼光,投向正在眉飞色舞讲述集邮的同学。从此,自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小小的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后期,有时也把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用水泡开亮干,放在书本里。

三、改革开放的集邮热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集邮的高潮。中华集邮联在这个时期率先成立,各省、市、区集邮协会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这个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集邮被错误当做封资修的产物解禁之后,人们崩发出的集邮热情,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大地的集邮热,似乎全民都在集邮。毎当邮票公司发行邮票,就被人山人海包围的水泄不通。

正是1985年的集邮热潮,又重新唤起了老邮迷的集邮兴趣。

图片

当时,地处宣武地区的和平门集邮总公司门前,自发的集邮爱好者,聚集在便道上,那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大都是买卖邮品,也有少量交换的。而当时的这种行为,被看作是违法的。前三门又是交通要道,所以经常被当地派出所干警驱离、没收邮品。集邮者们为此而苦恼,没有了买卖交换集邮品的地方,集邮人只好"打游击",躲避被查抄的命运。

不久,宣武区集邮协会因势利导看准时机,克服了各方面困难,利用自己掌握的人脉,协调各个部门,终于在东琉璃厂大街的宣武区文化馆院内,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正式的邮票市场。小小院落,经常人满为患,光顾邮市的人络绎不绝,由于邮政部门当时没有成立交易邮票的场所,而这里又是政府有关部门承认的第一家邮票市场,所以得到了集邮爱好者的追捧,认为交易有安全感。甚至还有外省市的邮人,也聚集到了这里。笔者也经常光顾那里缺遗补实。不久,月坛邮市又孕育而生,最后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邮票市场。

四、忆集邮往事

1991年,笔者在本单位发起成立了集邮协会,并受到聘请,任集邮协会会长。成立集邮协会的当日,正值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邮政部门发行了邮票),宣武区集邮协会,要在各单位组织巡回集邮展览,本会被定为第一站。

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赵子立、文强,国家邮政部门宋兴民、李印清,集邮家梁鸿贵,以及原宣武区政府领导、区集邮协会、单位领导、单位邮协负责人,在主席台上就座。大会现场除了本厂职工和集邮协会会员以外,还请来了本市各区的集邮协会代表、各团体集邮协会负责人及会员。会场内,集邮人欢聚一堂,气氛十分热烈。为此,还给来宾每个人赠送了纪念邮品,附有当日的区邮协邮展、热电厂邮协成立的纪念封、邮戳。

同年,笔者加入了宣武区集邮协会理事会,任理事。从此以后,笔者与集邮协会紧密相联难以割舍。每个月的邮协活动,都积极参加,每次活动,主动热情的为参会邮友分发邮刊、沏茶倒水。为邮协领取邮品、收缴会费,忙的不亦乐乎。年底被评为集邮活动积极分子,奖励集邮册一本,珍藏至今。还积极投稿写集邮文章,在中国集邮报、中国教育报、北京集邮博览、北京市邮协刊物、邮政周报、宣武邮刊,先后刊登过80余篇邮文。尤其是邮政周报,头版刊登的"竹子邮票小型张跌价录"集邮文章,轰动一时。每看到报刊犮表了自己的集邮文章,就觉得有了一种成就感。有件事记忆深刻,邮政部门首次发行了异形齿孔邮票。当时,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畅谈发表了对异形齿孔邮票的看法。此时此刻感觉到,终于有了释放见解和发挥能力的舞台,同时也展示了对邮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集邮人!

宣武区集邮协会为丰富集邮文化生活,经常在各单位的邮协组织邮展、搞集邮活动。团体邮协负责人之间,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互赠纪念邮品。为这一份友好的情谊,笔者倍加珍藏。

集邮协会会员活动日丰富多彩,经常邀请著名集邮家来邮协讲课,孙传哲、梁鸿贵、吴凤岗等老师们的每次讲座,都让会员们受益匪浅。能聆听到集邮大家们的讲课,机会难得,觉得十分幸运。会员们对大师的风采印象深刻,感觉到,不但才高八斗而且平易敬人!每当翻看与老人家的合影时,都感到肃然起敬。

孙传哲、吴凤岗老先生曾书写的实寄封,成为永久收藏的珍品。这得益于改革开放集邮文化的生活,才有了集邮协会给与的机会。

单位集邮协会为了活跃对外开展集邮活动,邮协理事会决定,聘请首任北京市集邮协会杜庆云会长为北京市第二热电厂集邮协会顾问。当时担心杜会长工作忙,不会接受。来到了市邮协办公室,杜会长认真听取了事情原因,欣然应充。单位想派车接送杜会长,被老人家婉言谢绝。受聘当日,杜会长很早来到了厂会议室。单位领导、集邮协会负责人作陪。当杜会长郑重接受聘书的那一刻,此时此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感人肺腑!

单位集邮协会成立的初期,正是邮票市场炒作邮票的疯狂时期,从邮票公司刚领取的邮票就能卖高价,因此,办理邮票预订证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单位的邮协会员,因为买不到平价邮票,将意见反馈到邮协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求助区邮协负责集邮的理事帮助,但只能解决部分邮票,邮票小型张解决不了。情急之下,便硬着头皮找到了杜会长,没想到,看来是很困难的事,到了杜会长那里竞然迎刃而解了。杜会长说:"新成立的集邮协会,怎么能没有邮票可订,这像什么话。不要着急,我帮助你们解决"。于是杜会长与西城区邮局李山林局长联系,解决了需要救急的邮票预定证。为刚刚新生的集邮协会,解了燃眉之急!至今回忆此事,念念不忘为基层集邮协会排忧解难的杜庆云会长!

单位的工作很忙,笔者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为邮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协助北京财会学校建立邮协、访问失联的团体邮协、积极为邮刊编写集邮文章。还首次荣幸的参加了北京市邮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并请当时与会的何鲁丽副市长,签名留念。

笔者退休以后,对集邮有了更新的认识。在邮友的帮助下,编组了专题邮集,还多次参加了北京市现代邮展、全国专题邮展、全国电力集邮展,先后获得银奖、大银奖、镀金奖。虽然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毕竟集邮几十年,总算圆了没有“邮集”的缺憾。要想进一步提高邮集水平,还要多学习多实践,才能步入邮展赛场更高的殿堂,要实现这个愿望,还要继续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

目前,笔者被聘为省市级邮展评审员,担任了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力邮协常务理事。为此,决不能辜负集邮协会对自己的信认,所以,更需要提高集邮水平,为普及集邮文化而努力,并真诚为集邮协会会员服务。

屈指集邮五十余载,与集邮协会风风雨雨共同走过了近三十年。从这里学到了集邮的文化,结识了邮友,增长了邮识。为集邮协会工作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

由于行政区的变动,原宣武区集邮协会变更为西城区集邮协会。虽然邮协管辖的区域扩大了,但毕竟地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宣南地区,做为集邮协会骨干会员,不但要把全西城区的邮协会员事情办好,宣南集邮文化也要更好的挖掘、研究。

做为基层集邮工作者,有很多事情要做。经常要与文化部门、邮政部门、社区,结合现时任务,举行邮展、搞集邮活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普及集邮知识。邮协当中人才济济,发挥好人材的优势,十分重要。动员邮协会员,不断提高邮集水平,争取在各级邮展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世界邮展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集邮活动越贴近新时代的需求,就会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乐于自觉的参加集邮活动。生命力就会加强,集邮的队伍也会延续不断。集邮协会的兴旺发展,一定会越办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集邮的苦乐

集邮队伍的发展与邮票的发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社会上收集邮票的人多了,邮政部门加大了邮票的发行量。以1985年邮票小型张的印量为例:梅花邮票小型张为291.48万枚,同年,熊猫邮票小型张加量到1266.83万枚,是梅花小型张的发行量四倍之多,成为邮票小型张历年来最大的发行量。为此,由于炒作邮票的人心里准备不足,经济损失惨重,当时的邮票市场也产生了多骨排效应,邮票交易价格下滑。直至到1991年,邮票市场才止跌回稳。1993年邮票小型张的发行又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发行量,6月15日,竹子邮票小型张发行量为4330.2万枚。邮票市场一片哗然。当时笔者为《邮政周报》,记实报道了,邮票市场小型张价格一路下跌的情形,被刊在头版的显箸位置上,引起广大邮人的关注。好在那个时代的邮寄包裹使用量不少,邮票还能被消耗。但是,对邮票市场的价格导向,邮人对集邮的兴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集邮协会会员不断流失,甚至有的邮协有其名无其实。虽然有些资深的邮人,对邮票的涨落很淡然,但是对于普通邮人的触击,其影响力还是举足轻重。多年来笔者呼吁,邮票发行部门要与邮协相结合,才能使邮文化持续正常发展,不但毫无效果,就连通过邮协登记发送的特供邮票双联型张,这点小权力都被取消了。

邮政发行部门从1985年至今,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间断的増量滥发邮票,多次反复的实行杀鸡取卵的行为,不但伤害了邮人的经济利益,使邮票市场严重受创,让集邮人冷了心,收藏的热情减退。而长此以往,利用邮票收藏价值来吸引邮人的磁石,就要碎裂,集邮组织联系的平台就要崩塌,吸引邮人最后的一块宝地就要消失。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利用邮票传递信息的功能慢慢在消失,邮票耗损量在减少,邮票的存世量在增大。而邮票发行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掩耳盗铃,还在我行我素、不屑一顾。他们在失去了集邮队伍的同时,也砸了自己的饭碗,两败俱伤、得不偿失,还何谈集邮文化!

六、新时代的集邮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邮票市场风云变幻,基层集邮组织的活动热情依然不减。集邮展览、集邮讲座,各种形式的集邮活动丰富多彩。

新时代新的集邮文化首先要深化改革,尤其是集邮组织的改革。社会上有的集邮组织没有法人社团资格,组织模式还是老样子。因此,得不到有关文化部门的有力支持,丧失了活动场地,还会被民政部门取缔。没有一个好的集邮环境,稳定集邮氛围,我们的邮文化将无法继续深入。

新时期、新时代的集邮文化要创新,就要踏踏实实落实到集邮文化轨道上,集邮学术理论的传统研究,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不断创新。邮票价值观与集邮文化,不能混为一谈,要区分开来。集邮联应与文化部门相结合受其指导,才能名正言顺。邮政部门在邮品经济创收的同时,也要兼顾集邮文化的真谛。这样,集邮文化才名符其实,否则就是卖邮文化,中国的集邮文化就要危在旦夕,集邮协会存亡也会朝不保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集邮工作者要有面临危机感,邮政高层不要忘记集邮人的初心。

七、喜闻乐见邮票新大版

改革开放以来,集邮人对邮政发行部门褒贬不一。但在邮票版式的设计上,让集邮爱好者耳目一新。以12生肖版为例:1980年庚申猴年邮票,发行时80枚邮票为一版,面值8分,规格26×31mm,至1991年生肖辛未羊年收尾;1992年壬申猴年第二轮开始,版式为32枚为一版,二种面值分别为20分、50分,邮票规格26×31mm,2003年癸未羊年结束第二轮;2004年甲申猴年第三轮开始,24枚为一版,面值80分,邮票规格36×36mm,并设计有小版,6枚邮票为一版,赠送版四枚一版,2015年乙未羊年第三轮结束;2016年丙申猴年第四轮,20枚为一版,面值120分,一套二枚。邮票规格36×36mm,小版为6枚,赠送版4枚。


每轮生肖大版邮票的枚数,呈阶梯式减少。大版设计方式的逐渐转变,深受邮人的喜爱。从第一轮生肖版80枚邮票,减少到第四轮20枚邮票,生肖四轮的版面枚数小于一轮的4倍。48年的版式变化,由傻大粗变成了巧小精,不但解决了收藏工具笨重的问题,对邮票的欣赏、版式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方便的条件。邮人对版式的变化十分欢迎,邮票市场大版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于邮票发行量大,而单套邮票的价格涨幅不稳。

邮市价格的动荡,是对邮票发行工作评价的试金石。邮品价格的变化,反映出邮人对其喜爱程度。当然,邮票价格扭曲的高开低走,不排除邮商做庄炒作的因素。但邮票发行工作的创新,是改变目前邮市低迷,集邮队伍缺失的良药密方。一味的加大印量,过度包装邮品,经济效益是短命的。发行的邮品,只有得到集邮爱好者的认可和青睐,才是邮政收益的聚宝盆!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