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这枚政和通宝的流传轨迹,就知道其间产生了多少费用。
2014年,唐山农民发掘了一处北宋铁钱窖藏,数量多达N吨,被币商滦某整体收购了。滦某雇用工人分拣、清理,整理工作持续至今。
山东德州项某是滦某的分销商。滦某分批将铁钱邮寄给项某,项某送评之后变卖。每一步都会产生若干费用。
项某在直播间拍卖这枚政和铁钱,上海藏友以220元的价格中拍。小编当时也看上了这枚纤体政和,广穿、反郭,认为220元就算捡漏了。
小编没有再往上加码,因为再上一手就不是220了,如果对方"志在必得″又加一手,那就更贵了,小编还是得不到。
(二)
小编惦记着这枚特别的政和,不久便去某鱼一搜,果不其然,上海藏友已将此枚政和上传到他在某鱼的地摊上了,标价320元。
过了几个月,铁钱行情转而下行,这个纤体政和价格下调为270元,小编想了想,就把拍下了。从上海邮寄到小编这地方,怎么着也得花费10元邮资。
这枚钱币累积消耗的费用至少也有70块了,如果小编想卖,包邮还得搭上10块钱。
一枚钱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累积起来,如果不能完全转嫁给下家,意味着某个经手者就得吃一点亏。
(三)
最近半个月,币商马老二日常帮粉丝减负、解套。
粉丝们纷纷将玩腻了的藏品寄给马老二,成批成批的,一并列出清单,清单上标注每枚钱币的来价、入手时间,让马老二在直播间拍卖、或″秒″,酌情决定。
十有八九都是赔钱出了,尽管清单上的来价也许不实,小编还是相信“赔就是赔了”,没有必要故弄玄虚。
两年前入手的,升值缓慢而失去了信心,赔一点不是正常的吗;两个月前入手的,还没有捂热,还不到时候,不赔钱就不正常了。
关键是,粉丝们都还留住了自己喜欢的藏品。
(四)
既使最著名的拍卖公司,每年顶多举行两次大型拍卖会。理论上,每月举行一次大拍,也不是做不到的,为什么不频繁举行?当然是经过了实践检验,每年两次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多了、少了均得不偿失。
收藏品市场是需要时间来涵养的,频繁交易有“拉垮行情”的风险,给市场带来伤害。
每一件藏品都可以交易无数次,频繁交易,累积的交易成本就很大,尤其低档钱币,升值赶不上交易成本的递增。
(五)
低档次的钱币,利用竞价机制拍卖,如此操作对于受卖方不一定公平。
利用了竞价机制,可以将钱币卖到较高的价位,而小玩家买来转卖的时候,却往往没有竞价机制可以利用,因为小玩家级别不够,也没有流量,也没有几个粉丝。
所以,玩低档的钱币,还是要照顾到自己的兴趣,别以为便宜就是漏儿。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