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32年,发行8组的科学家系列邮票
系列邮票中能够磕磕绊绊的发行八组也算为数不多的长寿系列了。而且这个系列从1988年一直持续到2020年,志号横跨JT和编年,32年地坚持实属不易。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这八组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的素质如何:
第一组:1988.4.28发行,936.15万,影写,面值0.68元,市价6.5元
为了表彰科学家的功绩,1988年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第一组选取的科学家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这些科学家大多生于清朝末年,后来到海外留学,新中共成立后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在国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一组发行量936.15万,在1988年的套票中属于中等偏上,目前价格也不高,仅6.5元,毕竟面值也有0.68元,1988年的0.68元购买力远高于现在的6.5元,虽然价格上涨了近10倍,但远没有比得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第二组:1990.10.10发行,1814.15万,胶印,面值0.68元,市价7.8元
奇怪的是,为什么第二组发行量涨了一倍,但价格还比第一组高呢?主要是第二组第三枚候德榜是错版邮票,有些化学符号印错了。当然这些错误是全部都有的,并不是少部分才有。单就这一点也成为炒作对象,使得第二组价格超过了第一组。第二组四位科学家分别是:林巧稚、张钰哲、候德榜、丁颖,相对来说知名度不如第一组,从第二组开始改成了胶印,由此可见重视程度下降。
第三组:1992.11.20发行,5376.2万,胶印,面值2元,市价6元
第三组的发行已经到了编年时代,发行量几乎是第一组的六倍,尽管如此目前的市价也没比第一组低多少。第三组的人物分别是熊庆来、汤飞凡、张孝骞、梁思成。知名度比第二组略强,赶不上第一组。第三组天量,价格却也不算低,主要是由于几次的销毁和长达30年的消耗,使得此票的存世量锐减,价格水涨船高。
第四组:2006.5.13发行,788.78万,胶雕,面值3.2元,市价26元
原计划现代科学家分三组,每两年发行一组,截止到1992年已经发行完毕。2006年为了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再次重启了现代科学家系列,时隔十四年,第四组得以诞生。2006年套票发行量减少,第四组发行量也锐减为788.78万,成为当时这个系列发行量最少的套票,直到2020年的第八组才打破这个记录。正是由于此,此票的价格也是最贵的,高达26元。表现的四位科学家分别为:梁溪、茅以升、严济慈、周培源,知名度仅次于第一组。从第四组开始,随着胶雕印刷机的引进,人物邮票更多的使用胶雕版,之后的第七和第八组也都是胶雕版印制,重视程度升级。
第五组:2011.5.25发行,1049.99万,影写,面值4.8元,市价4.2元
时隔五年,第五组才发行,这是为了配2011年的第八届全国科技大会所发,四位科学家分别是贝时璋、候祥麟、钱学森、钱三强,后三位都是和两弹一星及航天领域相关的科学家,知名度都比较高。第五组也是第一套开始打折的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但折扣幅度不大。
第六组:2014.10.16发行,1159.5万,影写,面值7.2元,市价3.6元
2014年是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为配合纪念活动,邮政发行了第六组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也首次将四枚改成了六枚,所表现的科学家全部是参与两弹一星的功勋,分别为王金昌、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赵九章、王选。可能是由于枚数过多,发行量较大,折扣高达5折。
第七组:2016.5.8发行,1319.99万,胶雕,面值4.8元,市价2.2元
第七组和第六组仅间隔两年,又恢复到第一组到第三组的发行频率。枚数也恢复到4枚。2016年发行量开始上涨,但此套发行量并未上涨太多,在当年来看算是比较少的,尽管如此也是此系列近十年来发行量最多的一套,当然打折的幅度也更大,达到4.6折。本组表现的科学家分别是丁文江、金善保、叶企孙、叶笃正。
第八组:2020.9.19发行,695万,胶雕,面值4.8元,市价7.4元
又过了四年,第八组才得以面世,依旧是4枚,规格从第六组开始变大,为50×30或30×50毫米的长条形。这次的发行量仅695万,成为这个系列发行量的瓶颈。虽然最晚推出,由于发行量锐减,价格成为第三高,仅次于第四组和第二组,潜力不小。本组表现的人物为王大衍、黄昆、于敏、陈景润。
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前三组设计风格比较统一,从第四组开始可能是由于相隔时间较常,风格突变,但规格枚数保持一致。第五组设计风格也有变化,和第四组差不多。第六组采取了一张集体照为蓝本,将集体照的人物全部单个扣下来绘制成单枚画像,这样的作法虽然新颖,但效果并不好。第七组采用了和第六组一样的规格,为竖条形,全身像,只不过图案更加的饱满,背景加上了其研究的领域。第八组设计风格又恢复到第五组之前的状态,为半身像,加研究领域,但规格拉长。总体上后面的五组系列性不强,如果不看文字,根本辨别不出是一个系列的。发行量经历了增量、减量、再增、再减的过程,体现了从80年代末到目前的发行量变化曲线。市场价根本上还是由发行量决定,2020年的第八组发行量最少,成为瓶颈,价格还有上涨空间。今后此系列还有可能继续发行,毕竟科学大会每两年开一次,科学家每年都在自然减员,发行的标准一般是两院院士,或科协主席副主席等,并且没有政治问题,在所在研究领域影响深远,一般都有可能发行邮票。这样看来,能无限延续下去,成为仅次于生肖系列的长寿系列了。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