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剖票实寄封在专题邮集中可以称得上是稀罕素材,因此,如果问谁的专题邮集中有对剖票实寄封?相信很多专题集邮者都会摇头说不知道。
在中国2009世界邮展获得大镀金奖的《鱼》专题邮集中,就展示了一枚鲜见的纽芬兰1897年对剖票实寄封(见图)。其专题的说明是:在19世纪末叶,鳕鱼的年捕捞量近100万吨,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多个国家捕鱼船队的捕杀,整个大西洋的鳕鱼业由于无鱼可捕而几近崩溃。其集邮说明是:纽芬兰1897年对剖票实寄封,圣约翰本埠平信,邮资为1分,由于邮票短缺,邮局将2分票对剖作1分用。
将一枚完好的邮票对半剖开,作为原票面值一半的两枚邮票使用,这事听起来很新鲜,但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一分为二剖开使用的邮票叫“对剖票”,又称剖半票、二等分票。对剖方式可分为剪开与打孔分开两种,对剖形状可分为斜剖、横剖、直剖3种。
一提起对剖票,集邮者马上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我国最早使用的福州对剖票。1903年10月,福州邮务总局因特殊原因,经批准将蟠龙无水印红色2分邮票对角剖开当作1分邮票使用,并于10月22日、10月23日和10月24日在福州各邮局出售。当时,福州邮局为出售对剖票还特制一个长方形英文戳,上面刻有“Postage 1cent Paid”(邮资1分已付)字样。寄信人向邮局交纳1分邮资,由营业员代将对剖票贴在信封上,再由营业员在收寄的对剖票封上加盖长方形英文戳,同时还加盖原有的邮政日戳。福州对剖票因仅出售3天,数量极少,故而颇为珍贵。
对剖票一般都是在邮局窗口购买,当面贴用、当面盖销的,如果自己有意制造“对剖票”,邮局是坚决不承认的。只有在邮局当面购买,当时盖销的对剖票才是合法的对剖票。世界上最早使用对剖票的是英国,1841年英国曾将2便士邮票对剖剪成两片,每片当作1便士使用。对剖票一般都是为了应急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使用时间短,数量极少,因此比较罕见。我国也仅仅在清代光绪年间使用过,即福州(1903年)、重庆(1904年)、长沙(1906年)这三个地方因邮局出售的邮票短缺,为了应急,才把库存的蟠龙无水印红2分邮票斜角对剖当1分邮票使用的。中华民国时期也曾使用过对剖票。日前,有集邮者发表文章说新中国也曾使用过对剖票,但由于“证据”不足而使很多集邮者议论纷纷。
收集对剖票,必须保存对剖票所粘贴的实寄封。但由于对剖票使用时间短,数量极少,因而贴有对剖票的实寄封也非常罕见。既使查阅了很多拍卖目录,浏览了很多集邮网站,也很不容易发现对剖票实寄封的踪影。因为难得,所以在专题邮集中展示一枚对剖票实寄封,无疑会提升该邮集的档次。目前,在我国专题邮集中展示对剖票实寄封,除了郑城的《鱼》专题邮集外,还有宋庆忠的《人类与昆虫的渊源》,他在《人类与昆虫的渊源》专题邮集3.2.2“养蜂业”中展示了一枚1887年德国私人邮政对剖票实寄封。
当今专题集邮的潮流讲究素材品种的多样性,普通的票、封、片、戳、简等素材已经吊不起邮集作者和评审员的“胃口”了,所谓高档次的变体错体邮票、母模印样、设计图稿、胜利邮件等素材,也逐渐走下了“神坛”。但对剖票和贴有对剖票的实寄封却还躲在“深闺”之中,期待更多的集邮者去发现、去展示。
适用范围 ★★★★
素材年代 ★★★☆
收集难度 ★★★★☆
信息量 ★★★
素材品相 ★★★
性价比 ★★★
❖文/王宏伟
❖来源/集邮者王宏伟的新浪博客
转自:鼓山邮话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