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

邮戳上的“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是个现代人已经十分陌生的历史名词,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过去“亲密无间”的中苏两党突然翻脸相向,中共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苏共则指中共为“教条主义”,双方起初密函对责,继而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之争发展到指著对方领袖点名道姓地互骂,两党、两国关系遂急剧恶化,终致爆发1969年的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国从此把苏联视为主要敌人,苏联从“老大哥”的身份瞬间逐渐变成了“苏修”。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也成了国内最大的“修正主义分子”。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修正主义”不再被提及,直到2017年12月,美国那位奇葩总统特朗普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俄挑战了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是两个意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


那么,“修正主义”究竟是什么意思?中国上世纪60年代所说的“修正主义”,是指在共产主义运动之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而特朗普所说的“修正主义”自然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指这些国家“改变了现状”,“  破坏国际秩序与稳定,忽视邻国主权和法治”。


在上世纪中苏交恶的岁月,“反修”成了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以“反修”命名的街道、乡镇、单位,例如下面这件实寄封,就从陕西铜川的“反修煤矿”寄出。



销票日戳很有意思,是一枚铲字日戳,“陕西铜川 傲背()”,括号内的文字被铲去了,一般都是“支”“所”“代”等邮局级别。



下面是加盖“喀什反修路”欠资戳的明信片,当年刻制的欠资副戳一直延用到了新世纪。



现在看看被刻上邮政日戳的“反修“地名吧,反修镇、反修路、反修矿,看着这些邮政日戳,可以让我们脑补一下当年的激情岁月。



今天讲了、看了不少“修正主义”,其实什么是修正主义,谁是修正主义,现在跟我们已经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