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50 中国古代建筑——桥

(252) 4分 安济桥 500万枚
(253) 8分 宝带桥 800万枚
(254)10分 珠浦桥 400万枚
(255)20分 程阳桥 300万枚
发行日期:1962年5月15日
邮票规格:50.5毫米××16毫米
齿孔度数:11度
整张规格:75(5×15)枚
版 别:影写
设 计 者:刘硕仁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注:三江程阳桥为近代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桥梁建筑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桥的设计、工艺,还是在建造技术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为了宣传中国人民桥梁建筑的杰出成就,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安济桥”。俗称“赵州大石桥”,它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坐落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汶河上。它全长50.82米,宽9.6米,净跨37.02米,拱圈高7.23米,弧形平缓,桥面无阶,是北方石拱桥的风格。拱圈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上设四个小拱,既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便于排洪,而且增加美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跨石拱桥,此桥解放后于1953年与1958年按最初桥样进行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为“宝带桥”。坐落在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傍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建成于唐代元和11至14年间(公元816年-819年),为联拱多孔石桥。它全长316.8米,相传唐刺史王仲舒捐宝带资助修造,又以形似宝带得名。现存的是清代所修,两端各有石狮一对,北端两个尚存,南端一对曾被日军炸毁,1956年冬修复。宝带桥结构繁复但又轻盈、奇巧、多姿,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桥孔最多、最长的一座,连续3个桥孔,中间3孔高大,每个桥墩下打有60根粗木桩。在月明中天之际,每个桥洞下都倒映出月影于湖面,犹如一串珍珠随波起伏。
4-3为“珠浦桥”。又名“安澜桥”,坐落在四川省灌县城郊的岷江上的“都江堰”口,桥长500余米,最大跨径为61米。建于宋代,此桥是著名的竹索桥,为悬桥形式,以竹为缆,木桩为墩,上铺木板,连贯而成,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嘉靖年间重修。桥身由24根5寸粗的竹索绳连结而成,8个3米宽的桥孔此起彼伏,放眼望去,宛如蛟龙出水,美不胜收。其造型优美壮观,设计简易大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我国西南地区盛产竹子的有利条件,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4-4为“程阳桥”。又称“永济桥、盘龙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竹溪河上,建于1916年。桥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属廊屋桥类型,桥下部分为青料石垒砌的二台三墩,桥墩为六面柱体;桥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共19间桥廊;桥上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衡接构成重檐翘角,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在5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楼阁。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程阳桥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雄伟英姿闻名于世,与我国赵州桥、泸定桥及罗马尼亚诺娃沃钢梁并称世界四大名桥。根据《三江县志》记载和现在的考察,查明该桥于1920年建成,因此不属于古代建筑。
J.1 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

J(3-2) 团结和友谊 0.08元
J(3-3) 万里长城 0.08元
邮票规格:60毫米×27毫米
齿孔度数:11度
整张规格:35(5×7)枚
版 别:影写
设 计 者:杨白子、叶武林、邓锡清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T.94 朱鹮

(3-2) 8分 涉 1226.76万枚
(3-3)80分 栖 539.76万枚
邮票规格:40毫米×30毫米
齿孔度数:11.5度
整张规格:50(5×10)枚
版 别:影写
设 计 者:李印清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我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2014年),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1998-12 《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会徽》纪念邮票

(2-2)J 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会徽 540分 3199.9万枚
版别:胶印
整版枚数:50 枚
全套面值:5.90元
齿孔度数:12度
邮票规格:40×30毫米
原话作者:方军
设计者:王虎鸣、黄里
印制机构: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2004-10 《侨乡新貌》特种邮票

(4-2)T 暨南大学 80分 1000万枚
(4-3)T 福清融侨开发区 80分 1000万枚
(4-4)T 开平侨乡 80分 980万枚
邮票规格:40×30毫米
齿孔度数:11×11.5度
整张枚数:20(5×4)
整张规格:240×150毫米
版别:影写版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设计者:殷会利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4-1兴隆华侨农场,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万宁市境内美丽的太阳河畔,创建于1951年9月。兴隆华侨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安置归国华侨、侨眷而专门设立的带有政府职能性质的特殊企业,多年来一直享有特殊的政策。1951年10月,广东省委派3名干部带领700多名受英帝国主义迫害的马来亚归侨,分三批抵达兴隆安置,组织难侨生产自救。建场初期,仓促之余,农场定为家庭式的单干性质。1952年农场由单干改为集体农庄,农户自愿报名参加。集体农庄只存在了3年时间,就被改制为国营农场。1956年2月1日,在春节来临前,兴隆华侨集体农庄正式宣布改为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很多人将这一天视为兴隆归难侨创业史上的新篇章。兴隆华侨农场自创办至今,已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10000多人。经过几代归侨、侨眷的艰苦努力,农场目前面积扩大到16.5万亩,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农、工、商、旅游综合发展的华侨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
4-2暨南大学,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自1978年至今共为海外、港澳台地区培养各类人才1万余人,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93个国家、3个法属领地和港澳台3个地区,堪称桃李满天下。2002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立项,确定以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外关系与华侨华人、产业经济与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生物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生殖科学与计划生育6个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学校设有16个学院,37个系,60个研究机构和69个实验室,52个本科专业,8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4-3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市"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至2003年底,区内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41家,总投资20.74亿美元,注册资本11.3亿美元,合同外资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36亿美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67亿元,上缴税金22.5亿元,出口85.6亿美元,其中部分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福建省各开发区前茅。2003年全区工业产值235.8亿元;出口19.56亿美元;财税收入5.75亿元。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3年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指标统计,融侨开发区出口额、进口额列第六位;工业稳中有升,列第17位。1994年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时,赞其为"不是特区的特区"。
4-4开平侨乡,被誉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此枚邮票描绘的是开平的城市建设。开平的景观非常有特色,市区三埠被潭江、苍江分割,在两江交汇处的商业区集中了开平大厦、潭江半岛酒店、世纪之舟、旅游购物街等代表性的景观。尤其是"世纪之舟"采用了一艘扬帆待发的"船"作为建筑的外观,与潭江的碧水互相呼应,造型十分有特色。在侨乡,"舟"的寓意十分深刻:舟载着人们走出家园,创造新的天地,又载着侨乡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因此,选择此处来表现华侨的生活,既能在画面上体现"侨"味,又能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2010-11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特种邮票

(6-1)T 兰亭序(局部) 1.20元
(6-2)T 兰亭序(局部) 1.20元
(6-3)T 黄州寒食诗(局部) 1.20元
(6-4)T 黄州寒食诗(局部) 1.20元
(6-5)T 祭侄文稿(局部) 1.20元
(6-6)T 祭侄文稿(局部) 1.20元
邮票规格:40×30毫米
齿孔度数:13×13.5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16枚(图1)(图2)(图3)、 版式二(宣纸品种)12枚(2套)
整张规格:版式一 186×160毫米、版式二 186×120毫米
版别:影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设计者:王虎鸣
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佟立英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的结构特点是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