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邮票书画之“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提起我国的魏晋南北朝,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此起彼伏的政权更迭,或许是连绵不断的残酷战争,或许是逐渐勃兴的释道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一个在文艺领域闪耀着光芒的时代,而正是通过穿越时间长河流传至今的书画作品,我们得以真实地感受到魏晋风骨之美。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如今,不少来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被搬上邮票,它们重新在方寸间绽放出生命,继续讲述着属于魏晋的故事。


2005-25《洛神赋》(T)邮票


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卷描绘了曹植从京师(洛阳)东归封地途经洛水时见到洛神女的情景。虽是虚构的梦幻境地,但画卷忠于赋文的结构顺序,选择重要情节加以描绘,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依次给观者讲述了洛神赋所述故事的全过程,成为流芳千古的画作。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张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绢本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浪漫长卷《洛神赋图》堪称中国古典名画中的艺术瑰宝。《洛神赋图》为东晋顾恺之所作,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卷描绘了曹植从京师(洛阳)东归封地途经洛水时见到洛神女的情景。虽是虚构的梦幻境地,但画卷忠于赋文的结构顺序,选择重要情节加以描绘,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依次给观者讲述了洛神赋所述故事的全过程,成为流芳千古的画作。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张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绢本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邮票《洛神赋图》的印制特别尝试采用了“无墨雕刻”工艺,即,将《洛神赋》全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共计千余字,经缩微后分散制作于10枚邮票之中,较好地达到了既不影响《洛神赋图》原作风貌,又能对照《洛神赋图》加以阅读的双重目的。


2010-11《中国古代书法——行书》(T)邮票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魏晋是浪漫的、是优美的,也是回不去的。当我们翻开尘封的画卷与书法,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无不令人动容。而小小的邮票,则承载着这些大大的重量,将我们对于悠远年代的怀恋寄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