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雷电,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气象就是人类研究的自然课题,还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发行过关于“气象”的邮票。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行了三套气象题材邮票。
1958年8月25日发行的《气象》邮票是新中国第一套气象邮票,全套共3枚,设计者孙传哲,由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制。第一枚“古气象仪”图案为东汉科学家张衡创制的测风仪器——相风铜乌,是世界上最早用来观测风向的气象仪器;第二枚“气象观测”图为我国制造的现代探空仪,由探空气球和无线电探空设备组成,主要探测高空多种气象要素;第三枚“气象服务”为我国最早的气象观测塔——建于近代的上海外滩信号塔,塔上挂台风信号,预报邻近地区48小时内将有台风影响,背景是一幅地面天气形势图。
第二套是1978年4月25日发行的《气象》特种邮票,全套共5枚。第一枚“气球探空”图为两位气象员正在施放探空气球,边上设有百叶箱和风向风速仪;第二枚“气象雷达”图为设置在海边岩石上的气象雷达,用来探测一定范围内大气中风暴、雨、云等气象要素的专用雷达;第三枚“天气预报”图为气象工作者根据气象图进行天气预报的情景;第四枚“气象哨组”图为一个农村气象观测哨组在进行物候观测;第五枚“人工消雹”图为用炮向云层发射药剂破坏成雹条件。这些邮票上的内容真实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气象工作情况。
第三套为2000年11月22日发行的《气象成就》纪念邮票。2000年,为庆祝世界气象组织成立50周年,该组织提前向各成员国发函希望各国发行本国的气象邮票。我国于当年11月22日发行一套《气象成就》纪念邮票,全套4枚。第一枚“气象卫星”的画面主要由气象卫星和卫星接收天线组成,第二枚“青藏高原气象考察”的画面为在青藏高原进行气象科学试验,第三枚“数值预报”的画面为电子计算机正在进行气象数值计算,第四枚“人工增雨”的画面为气象飞机在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邮票分别展现了卫星大气探测、高原极地气象科学试验、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气象工作和气象科学成就,更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结合高科技手段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