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茗,一缕茶香,随着茶叶的翻动,独特的东方智慧以这种气韵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洪荒的远古开始,陪伴中华民族渡过千年,与中华文明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在某套邮票信息公布后,很多小伙伴因为印刷版别大动肝火,小编劝各位不如坐下来泡上一壶茶,品味邮票上的茶文化。
关于茶的发现,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说当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之时,一日身中十二毒,正在命悬一线之际,神农氏发现了“茶”,食后,毒性尽解。

▲2019-17《中国古代神话》(二)邮票
(6-3)神农尝百草
虽说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可以看到在遥远的混沌之时,最开始发现“茶”的先民,并不是将其作为饮品,而是作为一种“药物”的存在,甚至是调味品的形式存在(当时菜肴多以汤羹为主)。

▲1997-5《茶》邮票(4-1)茶树
这种情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巨大改变,茶叶才作为饮品登上中国人的舌尖。

▲2016-5《高逸图》小型张
当时社会盛行“五斗米教”等玄学,如《高逸图》上表现的竹林七贤、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等,都是信徒。他们长时间服用“五石散”等丹药,身体燥热,需要饮茶,调理身体,但还是关注其“药效”。

茶从药物成为中国人生活必不可缺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给因为“茶圣”——陆羽:

▲1997-5《茶》邮票(4-2)茶圣
“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TP-12《世纪交替 千年更迭》特种明信片(10-4)农林茶桑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通过这些角度来诠释“茶”,同样也使得茶成为上流社会社交的著名饮品。只不过那时候饮茶,不是我们今天这样泡饮,而是通过碾压,粉碎等步骤,最后还要添加盐等调味品和香料,进行烹饪,饮用茶汤。

▲《宫乐图》

▲1997-5《茶》邮票(4-3)茶器
我们可以从故宫博物院台北分馆珍藏的《宫乐图》和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碾,一窥当年饮茶习俗。这种饮茶方式,小伙伴可能感到很陌生,但是今天仍有“酥油茶”“三道茶”等少数民族保留这种饮茶方式。到了两宋之际,特别是到了“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宋徽宗赵佶的时候,这种饮茶方式就“进化”成为——斗茶。

▲2000-13《盉壶与马奶壶》邮票(2-1)盉壶
(邮票左侧背景古画展现斗茶情景)
这种饮茶方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花式咖啡”,通过运用茶刷等工具在茶水上打出泡沫多少,来判定茶道功夫谁更胜一筹。因为茶沫为浅色,所以当时就盛行建窑生产的天目盏和吉州窑生产的枯叶盏为最佳。当这种饮茶方式流传到日本,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才形成今天日本的“茶道”,所以两宋的天目盏与枯叶盏,在日本都是一等一的“国宝级”文物。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1997-5《茶》邮票(4-4)茶会
到了明清之际,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而我们熟悉的紫砂壶,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1994-5《宜兴紫砂陶》邮票
紫砂壶自身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点,更有“暑月越宿不变味”的奇特特点,就成为广大文人所喜爱的茶具。

▲2011-29《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邮票(2-1)扁方壶
广大的文人将其自身的审美融入紫砂壶的制壶过程之中,书法、篆刻等艺术也在紫砂壶上得到体现,历史上名家辈出。

▲PP162《宜兴紫砂陶-提梁壶》普通邮资片邮资图


▲2019-3《中葡建交四十周年》邮票
在千年的时光之中,我们的饮的茶在变化,饮茶方式也在改变,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于茶叶深深的喜爱。▲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12-12)妙玉奉茶

▲2018-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邮票(4-1)妙玉奉茶
东方的茶叶是经过西方科学实验证实,是全世界最健康的饮品,所以在新的一年,小编希望大家没事可以多试着去品茗,去体会那种健康的慢生活。

▲中国澳门《茶艺》小型张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