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2月3日】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的今天


2007-3 《石湾陶瓷》特种邮票

发行时间2007年 2月3日


(2-1)1.20元   踏雪寻梅    966.86万枚
(2-2)1.20元   昭君出塞  1086.86万枚

邮票规格    36×36毫米
邮票版别    影写版
齿孔度数    13.5×13 度
整张枚数    版式一 20枚(4×5)、版式二 8枚 (4套)
整张规格    版式一 150×240毫米、版式二 200×144毫米
防伪方式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发  行  量    966.86万套
陶瓷作者    潘玉书
邮票设计    任国恩
印  刷  厂   北京邮票厂

石湾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因产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而得名。据出土的批量陶瓷考证,石湾早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制陶的历史。从先秦到两汉,制陶在石湾已逐渐成为行业。到了唐宋时期已非常发达,陶胎制作为轮制与手轮兼制并用,产品除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美术陶瓷,产品自唐代开始大量出口。北宋为石湾窑一个兴盛时期,产品远销东南亚。到明清时期石湾陶瓷达到鼎盛,其显著标志便是窑的改革,出现了先进的“龙窑”。明中叶以后,“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陶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在清代“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陶窑107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那时“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在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阿拉伯半岛等地,都出土过佛山石湾等唐宋陶瓷器。


石湾陶瓷由于是民窑生产,所以创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并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和浑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具有民间的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人称“石湾公仔”。

2007年2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石湾陶瓷》特种邮票一套2枚及小版张1版,2枚邮票分别采用一代陶艺名师潘玉书的作品《踏雪寻梅》和《昭君出塞》。

澳门邮政局同日亦发行《石湾陶瓷》同题材邮票,图案采用了潘玉书制作的4个微型陶塑,陶塑人物分别是“老子”“陆羽”“高士”和“罗汉”。澳门对石湾陶艺情有独钟,不仅设有陶瓷博物馆,收藏众多的石湾陶艺精品,而且还曾发行过《石湾公仔》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