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

“散装”盘点21世纪10年代的中国邮票


很多小伙伴都在追忆2019年的点点滴滴,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也要和21世纪的10年代说一声“再见”。

那么今天在这个时间,小编就“散装”盘点一下21世纪的10年代的中国邮票。


 

接下来,小编将按照选题、设计、印刷与市场四个方面,对2010-2019这十年邮票盘点。

选 题

1

国际化明显

在2010年之前,中国邮票出现外国的事物,除联合发行的邮票以外,也仅仅限于“马、恩、列、斯”这些革命导师,或者爱因斯坦、罗伯特和蔡特金这些科学家、社会运动者,最多、最多还有一些“革命友邦”和一套《安徒生童话》。

但是从2010年开始,中国邮政开始发行《外国音乐家》系列邮票,在2016年发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世界地标,还有在2020年开始发行《亚洲文明》系列邮票。
这些都是通过中国视角,运用中国笔触,讲述世界故事。

2

选题开始贴近生活

之前中国邮政的选题,能够和日常生活发生关系的,普通民众可以有“参与度”的,也就是各大赛事也就是成为景区的各地风景名胜,基本上是“距离感”满满。
但是从2014年开始发行的“水果”系列:

2017年开始发行的“儿童游戏”系列:

这些都是普通民众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选题,标志着中国邮政的选题,开始走下“神坛”逐渐有了“烟火气”。

3

开始探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之前对于“传统题材”的定义,仅仅是文物和古迹类邮票。从21世纪第2个十年开始,中国邮政所发行的邮票,尝试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探讨。
2013年开始发行的“中国古镇”系列邮票,尝试对于中国“家族观念”、“乡土情节”的一种探讨;

2014年开始发行的“中华孝道”系列邮票,尝试对于传统“孝道”文化与当下时代相结合的一种表述;

除此之外还有以《关公》、《诸葛亮》等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系列邮票,这些远去的先贤,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你、我今天的生活。

4

为“系列”邮票“续命”

2013年,时隔19年之后,再次发行《古代文学家》(三);
2014年,时隔27年之后,发行的《猛禽》(二);
2019年,时隔32年之后,再次发行《中国古代神话》(二)
... ...
这不是在集邮,这是在和邮政“比命长”... ...

1

非邮政设计师比例增加

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三十一套邮票,其中“非邮政”的设计师,所设计完成的邮票仅有13套邮票,占比约为42%;
2019年,中国邮政同样发行了三十一套邮票,其中“非邮政”的设计师完成的邮票,高达17套,占比约为54%。

2

电脑手绘成为主流

进入信息时代,艺术创作手法也开始转变。电脑手绘这种艺术手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很多习惯传统邮票风格的小伙伴并不接受,但这仅仅就是从画笔变为“电子笔”,这和某些“大师”的“兢兢业业”还是有区别的。

不仅邮政从2017年发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国古代神话》(二)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邮票设计采用这种风格,现在很多宣传画报,都是采用这种风格,并且很受青少年喜爱。

印 刷

1

雕刻印刷占比大幅增加

雕刻印刷,是最能检验一个国家邮票印刷水平的印刷方式。


中国邮政首先邀请了马丁,为邮票印制局培养了十名邮票雕刻师;其次还重金购引进两套胶雕印刷线,提升中国生产胶雕混合版工艺的能力。此外还有印钞造币的雕刻师们,鼎力相助。

2009年,中国邮政仅发行一套采用“胶雕套印”的邮票—《唐诗三百首》,采用腐蚀制版。

到了2019年,中国邮政采用胶雕套印,一共发行了七套邮票23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其中小编要着重说一下“世界邮展”这款小型张

这款“尊盘”的雕刻,更是难度系数超前,雕刻师比较好的处理了尊盘文物上繁杂的纹饰以及文物间层次关系,很见功力的一次雕刻。这次尊盘的雕刻,可是和当年孔绍惠老师雕刻的“四羊方尊”相媲美的作品。

2

新技术层出不穷

 

最近几年,中国邮票印刷技术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每年都会有“新花样”。
河南厂作为技术担当,烫印、激光镂空、触感油墨、隐形图文、逆光向上、国画还原技术... ...
北京厂作为长时间“吐槽”对象,最近几年也有隐形雕刻、异形齿孔、新型喷码等新技术运用。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还记得2013年发行的《中国古镇》(一)邮票,小伙伴们能找到一套套印精准的吗?而到了2019年发行的《中国古镇》(三),大部分套印都相当精准。今年发行影写邮票,都是很细腻的。
辽宁厂作为常年的酱油厂,也在这十年完成调频升级,并且掌握了烫印与压凸技术,其3D印刷的《金铜佛造像》与《“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立体感特强。

市 场

这十年,中国邮票的市场,可以说是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再到万众唾弃。

遗 憾


这十年也有很多遗憾:
1、《锦鲤》下落不明
2、“八邮”召开时间不定
3、系列邮票“无疾而终”:“明清家具”、“中华孝道”、“拜年”、“水果”... ...
4、手工雕刻作品逐渐减少
5、邮票设计周期过短,很有邮票有待“精细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