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

一套普票中的精品邮票,曾经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和追求



虽然说现在喜欢集邮的人越来越少,但凡是喜欢集邮的人,手里大多数都还收藏着这样一套邮票:中国民居。这套邮票可称得上是中国各地民居的百科全书,生动展现了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地方建设的别有特色、风格迥异的民宅。这套邮票对于了解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资料。


这套邮票属于普票品种,它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邮资。翻开以前的老物,在当时的信件、包裹、汇款等单据中,可以随处见到这套邮票的影子。在来来往往的信函中,这套邮票承载和见证了很多人的爱情、理想和梦想。它前后共发行了6年,最早发行于1986年4月,1991年6月停止发行,全套共21枚。


这套邮票最大的特点是邮资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面值最小的为1分,最大的为2元,这也是普票里面值最丰富的一套邮票。另外更加有意思的是,这套邮票还有一枚面值是1.5分,现在想想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下图是面值1分的“内蒙民居”,票面印制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蒙古包,有人会问它就是歌曲《敖包相会》里唱到的“敖包”吧?这可是大错特错了,“敖包”在蒙古语里是石头堆或者土堆的意思,蒙古包可不是叫“敖包”,古时它叫“穹庐”或者“毡帐”。

1.5分面值的邮票是“西藏民居”,在这套邮票里,我觉得它最具有收藏意义,现在根本不会再见到这种面值的邮票。现在我们日常购物里虽然还有“分”的概念,但实际用到的最小单位都是“角”,这也真切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物价升水的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一封平信用“8分”的邮票就可以寄给对方,现在是想都不敢想了。当然,那时候虽然很便宜,但人们的工资收入也低。


这套邮票发行后,深得人们喜欢,是为数不多的受到交口赞誉的一套邮票。从邮票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北京的四合院、云南傣族的竹楼、上海的石库门,以及陕北的窑洞。其中面值1元的邮票,票面印制的是福建最著名的土楼“承启楼”,这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建筑,据说最多的时候,这座楼里同时居住着800多人,你能想象出大家同住在一座圆形楼里,“你我一家亲”的情景吗?这座建筑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再登上土楼,近距离触摸它的风采已经不太容易了。


这套邮票里的各式民居建筑,都反映着各地的自然环境,聚集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哪里雨水丰富,哪里光照充足,哪里气候寒冷,都能从这些邮票中一眼找到答案。翻看这一枚枚邮票,就像穿行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人在领略建筑之美的同时,也由衷感叹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勤劳相处,这个时候心底会油然升起一股自豪之情。

各位小伙伴,你们是否收藏着这套邮票呢?这21枚邮票上,每种民居的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欢迎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