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邮票上的“甲骨文”: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因为刻骨,
所以铭心。

随着1899年的秋风,当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药物之中,发现一份来自远古的“留言”。因为刻划在龟甲兽骨之上,所以我们称其“甲骨文”。这也让我们有幸,可以一睹三千年前的先民生活。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时光之中,薪火相传。作为今天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文字之中,唯一的表意字,同样也是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至今的文字,不得不敬畏。


▲中国澳门2000年《中国书法》小型张

但是汉字的源头在哪里?这则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时间中一直探求的一件事情。
▲2019-17《中国古代神话》(二)邮票(6-5)仓颉造字
在民间传说之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鉴于先民一直因为“结绳记事”时常发生困惑,忘记其原先表达意义。于是根据山川日月的形状,发明文字,文字发明之后,日月变色,鸟兽皆惊。


▲2011-4《良渚玉器》邮票(2-2)玉璧

同时今天我们根据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在距今五千余年的考古遗存之中发现大量有意识的表意刻画符号,这些可能就是汉字的“前身”。

▲PF42《殷墟》普通邮资封邮资图

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变为有成熟表意的文字体系,汉字在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墟“惊艳”登场。


▲2016-17《殷墟》邮票(3-1)甲骨文

因为商人好巫,几乎无日无事不去占卜,通过灼烧龟甲兽骨,上面展现的裂纹,“泄漏”的天机,指导每日的生活。


▲JF85《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纪念邮资片

在甲骨文发现的120年的时间中,我们发现了15万四千余片甲骨碎片,辨适出将近一千五百余字,能够为今天的我们展现出三千年前的殷商生活场景。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8g金币

或许先民不曾想到过,在刻刀划动中的点画之间,是从“刻骨”开始之后,那千年不曾断绝的中华文脉的便由此开始。

▲1996-23《中国古代档案》邮票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


▲中国台湾省特148《中国文字源流》邮票(4-1)殷 甲骨文

最后小编想说一下“简繁之争”,小编就简单说两点:
1、汉字简化,古已有之。篆隶楷行草,我们通过古代书体诞生的顺序,就能看到汉字书写,一直都在追求简便,易识读,易书写。并且简体字,不是上世纪50年代横空出世,而在古时就有了。


▲元.八思巴文圣旨金牌(来源: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顶级国宝—元朝八思巴文圣旨金牌上,其顶部的圆环上錾刻“張字九十六号”。其中“号”元朝就是刻画的就是简体字,并不是繁体的“號”。

2、我们上世纪推行的简体字简化标准,是根据1935年8月21日当时的教育部公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基础上,进行编撰后推广的。


▲1935年颁布的《简体字表》(来源:台湾那些事微博)

当时就公布了324个简化字,当时就想推广,只不过因为政局动荡,并没有能力去推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广简体字,实现了全民扫盲,于是某些所谓的“正统”就开始“黑简体字”?

 

 

 

▲《庚子年》版式一及边饰采用甲骨文

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
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
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
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