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必须正视新时代
互联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最新指导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和世界各国意义重大。集邮界不管愿意不愿意,正视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必须的!
我个人觉得,集邮界必须首先正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不了,集邮未来就是死路!
首先,中国到底有多少集邮人口?有说几十万的,有说几百万的,还有说几千万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犯罪!因为邮票的基本属性或者说第一属性,是邮资凭证。从本质上说,它是邮政业务中预先支付的劳务费用凭证。从这个角度,邮票是国家发行的具有货币功能的特殊商品。注意,邮票具有货币功能,号称国家的第二黄金。谁见过中央央行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这样发行人民币?如果中国央行这样做,祸国殃民的罪过是逃不掉的。几十年来,承蒙“积邮大家”们的抬爱,中国“集邮邮票”的发行,成为中国邮政耗力最小、利润最大的聚财之道。集邮目前尽管人口还算不少,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火热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更不要说1997年了。
其次,邮票发行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寄信还是用来炒?其实,炒邮票的规模、资金比起炒房子来,也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习近平主席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样的道理,邮票本来就应该是用来寄信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而中国80年代之后,“集邮邮票”的邮资凭证功能延伸出第二属性——收藏功能后,邮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邮票发行方把邮票发行后,邮票的邮资凭证功能就弱化了,而集邮邮票在市场上的表现,又与发行方几乎没有关系。80年代,邮政部门发行邮票还是比较靠谱的:JT邮票的发行总量大约是普票发行量的20-30%,当时,就有许多集邮者呼吁在邮局窗口出售JT票。毕竟,集邮是群众参与性很广的文化活动。
正因为80年代初期,收藏品的匮乏,引发出千军万马走集邮路的奇观,从而加剧供需矛盾,到最后,集邮的经济价值喧宾夺主,压住它的文化价值,成为个人理财投资的首选。邮票发行方是最大的受惠者,集邮业务也就是在这个特殊阶段火箭般上升,“集邮”在中国邮政居然有三分天下的位置。俱往矣,在今天,不但收藏领域多,最关键的是,随着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及,随着网络的几乎不留死角的覆盖,究竟还有多少人写信?而恢复、传承书信文化恰恰是国家提倡的!国家不提倡炒邮票!那么,如今应该是还邮票本来面目的最好时机了!千万不要说没人喜欢写信了、青少年不喜欢集邮了等丧气话!我想问问,有关部门什么时候象推销手机、推销房子那样,向大众推荐邮票了?向大众宣传写信的重要性了?其实,许多老人还是想写信的,但离邮局远,寄信的时间也长,久而久之,就不写了!校园开展的“书信大赛”,也远远没有商家那样卖力,那样有恒心,大多是一年一度的走过场,写总结用而已!
既然,中国邮政总公司是企业,那么,把商品推销出去,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让千家万户用上自己的产品,不是每一个企业家的终极目标吗?好在,目前邮票还是专营,好在,集邮者尽管有委屈,但许多人依然不离不弃。什么时候,能让大家很高兴的写信、贴邮票?什么时候,集邮者能够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待遇?邮政有关部门应该虚心向通讯部门,向楼盘学习行销经验,毕竟吃官饭吃的久了,搞市场经济,不呛几口水,成不了弄潮儿。
前几年,邮政打着所谓为实现所谓“×年扭亏转盈”的目标,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对集邮者进行了掠夺式的侵害。从目前看,这种方式绝对不能再用!这不单单是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而且这就是腐败!目前,邮政有关部门想摆脱困境,只能向企业学习倒推成本法,自我加压,重塑辉煌!
最后,开展“集邮”业务,也需要工匠精神:80年代为什么出现集邮热?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邮票设计考究,印刷精美。目前青少年不喜欢邮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不土,洋不洋。邮票属于艺术品范畴,万万不可轻率!许多年来,集邮者要求有关部门把邮票样稿公示,集邮者和专家投票。政府采购都要公开透明,邮票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能在阳光下进行?这里面是不是有人情票?腐败票?目前,中国邮政如果不正视新时代,不尽快转变角色,今后难过的也许不仅仅是集邮这一块,那简直是一定的!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