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用涨跌评判文交所好坏,是投资者给自己挖的坑

来源:邮币掘金者

 笔者的母亲上个月刚结束作为访问学者为期一年的交流,从美国回来。她不无感慨地说起:中国人总是抱怨甚至咒骂美国政府不关心旅美国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们的政治需求,导致中国人在美国似乎永远都无法融入。但是,美国的选举绝大部分国人是永远都不会参加甚至漠不关心的,久而久之,美国政坛就默认中国人没有政治诉求,也不关心他们的利益,中国人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美国人非常重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而绝大部分国人到美国仅仅是为了赚点钱--这种短视,慢慢导致了中国人在美国不受尊重的现状。

 

  对身处其中的邮币电子盘思考之时,笔者不禁回忆起母亲所说的这段话。深刻反思之下有了顿悟。

 

  问问自己,我们来这个邮币卡电子盘市场目标是什么?问100个人,恐怕100个人都会回答“赚钱呗”。没错,这个答案显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北京潘家园、上海卢工市场逐渐变得冷清甚至被人遗忘的当下,谁还记得仔细比对文物的真假、分析藏品的价值、怀揣刚入手的货期待未来有一天能价值连城的充实和快乐?面对着电子盘上跳动的数字、红绿K线,人们的心无时无刻不是被揪紧的--涨了害怕跌回去,跌了害怕跌更多。还有谁关心转让到手上的藏品到底有没有价值?谁还关心它的工艺、它的文化内涵?

 

  很显然--邮币卡,是中国又一个已被“金融虚拟化”的品类。2010年的“蒜你狠”、“姜你军”,2015年的创业板泡沫,2016年的螺纹钢和豆粕期货……世界上没有只升不跌的金融资产,而每次泡沫过后必有崩溃,崩溃后的一地鸡毛中,普通散户投资者永远都是最受伤的,因为我们缺乏信息、对资金流不敏感、资金量太少对盘面完全没有控制力。这一次,产生泡沫的是邮币卡电子盘,这是“邮票、钱币、IC卡”的错吗?

 

blob.png

 

  反观各大论坛,仔细分析中小投资者们的建议、批评、抱怨,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人的逻辑都是一样的:盘面上涨的交易所就是好所,是有光辉未来的所;盘面下跌的交易所就是烂所,马上要关门倒闭了。不仅散户们是这个逻辑,就连不少邮币卡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引导这样的思维。

  这样的思潮太危险了,投资者们在给自己挖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然而却浑不自知。

  线下交易市场仅需几十块钱的藏品,线上能炒到几百甚至上千?卢工花几千买到的货,电子盘能炒到数万天价,看似万人狂欢,呼声高、赞歌唱,实际上又有几人最终能变现那纸面富贵?连续数十个跌停板之后,悲伤的人们怀念那些天天涨停板的日子,认为厉害的交易所才能做到如此,殊不知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正是那些上涨的疯狂才造成了后来的暴跌。

  投资者们欣赏那些天天“红盘”的交易所,等于鼓励盘面坐庄。也不想想,现货正在下跌,电子盘凭什么上涨?如果没有庄控制盘面,在线上线下打通的市场,套利作用下,看不见的手就会导致电子盘价格趋近于现货价格。有庄家坐庄的盘面对散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须知邮币电子盘与世界上所有其他交易所是一样的零和博弈,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跟庄家玩短线赚什么快钱,你觉得庄家在拥有信息又能控制盘面的前提下,会让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从他头上赚钱?

 

blob.png

  去年下半年,邮币市场比较低迷。慢慢地有一些小所托管的藏品出现“破发”。这一现象在今年年初变得更引人注目,也掀起了散户群体中的“滔天巨浪”。有人认为破发的交易所要关门了,破发的藏品将再也没有上涨的希望。请发出这种评论的人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是在卢工买藏品,自己看好觉得有很大收藏价值的货价格下跌,你会高兴还是难过?会不会因此觉得藏品再也没有出头之日?藏品的价值不会因为一时的下跌而改变,只会在漫漫的时光中被再次发现而熠熠生辉。

  “破发”在我看来,反而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发行价,是目前文交所行业的禁忌线,没有几家所敢让自己的上线藏品跌破这个价位。为什么?究其原因,发行价是当初第一批托管的人,交易所的“衣食父母”们最重视的“起点”,也是庄家的生命线。破发,意味着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意味着这个盘面没有庄,也意味着没有要照顾到的利益集团,因此也可能意味着少有“不能说的秘密”,少有背着普通中小投资者倒腾的事,少有不公正待遇。

  说说A股。在整个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最关心的、证监会最重视的工作,永远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并不意味着要让股市“持续上涨”,而是要让这个市场的信息透明化,要让价格变得有效,真正发挥股票市场资源发动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为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不要变成赌场,变成少数人赚取不义之财的工具。

  到此,笔者想问问在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文交所的价值在哪里?也就是说,文交所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

  在笔者之前写的文章《别再盲人走夜路:分享钱币电子盘分析框架》中,有这么一段话:

  线上价格指导线下?还是线下价格指导线上?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业内的共识(或习惯性思维)是线下价格指导线上。但是,这一结论似乎又是反常识的。线下交易不透明,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就因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项风险可能;线下交易是分散的、间歇的,因此很难说哪里的成交是最具权威性的;线下交易流动性很差,因此很难凸显文化产品及各类藏品的真实价格。总之,线下交易从定价的各个角度来说都在先天上存在缺陷,理论上应当由线上价格指导线下价格。

  现在之所以是相反,是因为文交所这一“线上平台”发展水平尚比较幼稚,完全不具备指导线下价格的权威性。但是,线上价格指导线下价格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文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能够做到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文交所,会成为指导线下价格的文交所,并由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交所的存在,是为看好文化藏品价值的人能更加方便、放心地进行资产配置,实现他们资产的保值增值。“盛世古董”,看好文化艺术品,就是看好一个国家的国运。文化艺术品投资,能很好地覆盖通货膨胀并随着时间流逝而使资产有效增长。我不知道一个被操控的交易所、一个不能破发的交易所要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文交所,把该由市场决定的还给市场,最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需求者有效配置资金的场所,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每一个被焦虑冲昏了头脑的投资者是否也该冷静一下,不要再把文交所当做你实现一夜暴富美梦的赌场,将盘面涨跌当作判断文交所好坏的唯一标准了。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