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

1978-2015小型(全)张平均发行量对比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数量
4 7 2 1 4 2 3 2 4 4
均量(万)
15 16.4 25 81.85 106 90 177 779
445 376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数量 3
4 3 4 2 3 7 3 4 4
均量(万) 538 930 871 1090 2081 3848
2786
1722
1812
307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数量 4 3 5 7 5 6
5 4 4 5
均量(万) 3124
2545 1866 1511
1262
840
974 903
784
996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23 2014 2015

数量 6
6 4 7 4 6 5 5

均量(万) 1315 1072
983
1003
1040
1050
1176
1514


从上表不难看出,文革后恢复发行小型张到2015年已经38年历史,每年都有发行小型(全)张,但每年发行的数量和发行量则大相径庭。大部分年份为4-5枚,最多的7枚,其中包括1978、1994、2001、2011,几乎每隔8-10年就会有一年的小型张发行数量爆棚。

 

发行量的差别更大,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型张的发行量稀少,1978-1979年不到20万,1980年涨到25万,这三年小型张真可以算作地量。1981年开始小型张第一次增量,从25万涨到80万以上,1981-1983年发行量控制的比较好,基本上守住了100万的底线。1984年开始第二次增量,1985年由于熊猫小型张发行量爆棚使得1985年平均发行量达到779.2万,从1985年开始200万以下的小型张彻底消失了。1986-1987小型张发行量略有缩减,但1988年开始小型张发行量再一次上涨,这次上涨是持续性的,从1988年一直涨到了1993年,到了1993年小型张平均发行量已经是1988年的7倍多。如此高的发行量也使得小型张打折成为常态。

 

从1994年开始邮政下定决心减量,尽管只用了五年时间发行量就从500多万涨到了3000多万,但要想降到500多万却是难于上青天,至今也未达到。这个减量的过程依旧具有持续性,1994-1996连续下降了三年,发行量从1993年的3800多万降至1996年的1800多万,下降53%。这个减量的幅度还是不小的,但遗憾的是1997-1998年又开始增量,尽管没有增加到历史最大值的1993年,但也涨到了3000万以上,尤其是1997年的香港回归小型张竟然发行5770万,可以说是我国小型张发行量之最了。

  

随着1997邮市的崩盘,邮政于1999年再次减量,这次的减量持续了八年,到了2006年发行量降至783万,达到了1985年均量。也是编年票中发行量最低的一年。从1998年的3124多万减到2006年的783万,下降了75%。这也是历次减量持续时间最长,减量幅度最大的一段时期。但邮政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2007年开始又一次增量,由2006年的783万增加到了995万,增幅27%,利用了八年时间才降到2006年的量,但只一年发行量就倒退到了2004年水平。2008年发行量继续增加,小型张均量涨到了1300多万,经过两年的增量,发行量已经回到了2002年水平。可以说是辛辛苦苦2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由于发行量的增加,使得众多打折票又开始增加,于是2009年减量再次到来,2009年小型张均量降到1071万,比2008年下降18%,尽管这次减量幅度不小,但直到2013年发行量没有太大变化。 2009-2013这五年,最少的是2010年982万,最多的2009年仅1071万,仅相差不到一成。

 

尽管2009-2013年小型张发行量没有大幅增加,也没有大幅减量,达到了一个历史少有的平衡状态,但这个状态终于还是在2014年被打破,从2014年开始新一轮增量又拉开帷幕,2014年小型张均量涨到1176万,比2013增加12%,突破前五年的增幅。2015年更是再接再厉发行量涨到了1514万,一下子回到了14年前2001年的发行均量,比2014年又增幅29%。如果从2006年计算,到2015年小型张均量从783万涨到1514万,增幅已经达到了93%,几乎一倍。尽管目前的发行量并到不了历史最大值,但在近十五年中属于最大发行量,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千万以下的小型张再次发行呢,看来回到2006年还是一个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