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中国邮市历史回顾

自从1840年5月6日黑便士”问世,邮票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与此同时,一位名叫维多惠尔的英国人,从1840年5月6日起保存了所有寄给他的函件上的邮票,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位集邮者。而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由清代海关邮政发行。 集邮是一个具有风雅的娱乐活动,虽然发行邮票的职能是为了作为邮资凭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冲击,邮票的职能逐渐发生改变。作为当今最为火热的一种投资行为,邮票收藏投资在收藏投资界可谓是风光无限,与钱币投资两大板块,并立而行。

  从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跨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集邮事业也开创了新纪元。建国之初,百业待兴,集邮和邮市也经历了一个由废到兴的过渡期。当时上海保持了中国集邮和邮市的老大地位。1955年1月10日,中国集邮公司(后依次变更为中国邮票公司、中国邮票总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再成为现在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在北京东华门大街挂牌开业,对活跃邮市起到了主导作用。当时闻名全国的最大邮票交换场所就在中国集邮公司的营业大厅。随着“文_革”开始,1968年8月中国集邮公司关门,中国集邮事业到了一个低谷,中国邮市活动更不复存在。几乎整个7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大动荡期,也是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集邮和邮市浩劫的十年。直至1978年7月,中国邮票公司恢复营业,中国的集邮事业和邮市才起死回生,并且在80年代初就出现了中国邮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邮票公司在关门12年后恢复营业,为邮票市场的恢复和振兴迈出了重要一步;1979年8月改革和调整集邮经营管理体制,构建全国集邮企业的三级体制格局开始实施;1978年、1979年、1980年开始的三次中国邮票公司对新中国邮票大提价;1985年4月全国集邮联一届三次会议上对邮票市场的开放、搞活、调节等问题的讨论;80年代后,群众收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社会环境宽松、思想观念更新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1985年形成了中国邮市史上的第一次热潮。

  1985年1月的《集邮》杂志,报道了大陆小型张在香港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一报道,不仅强化了集邮圈内有一定影响的集邮保值观念,更吸引了集邮圈外的投资者涉足邮市。投机者在北京和广州开始大量收购小型张,终于在1985年4月“梅花”邮票和小型张发行时,达到了本次热潮的顶峰。当年4月5日“梅花”邮票发行日,更出现了从和平门到宣武门2~3万人连夜排队,公安部门出动了大批警察维护秩序,令过往行人瞠目结舌。面值2元的“梅花”型张,当天北京市价为2.3元,外地价格为4元。终于在1985年5月24日“臭名昭著”的“熊猫”邮票和型张发行,当天上午面值3元的“熊猫”型张还在3.5元,下午传出加大发行量的消息(1266万的发行量是梅花的4倍还多),市价应声而跌,不仅面值不保,最低跌至2元。至此,第一次邮市热潮渐渐消退,并且持续了2年时间。

  九十年代是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同样,邮票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邮政企业进行转轨改制,实行政企分开。2、1989年2月10日,由邮电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决定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3、受惠于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手里闲钱明显增多。4、国家从1990年4月到1991年4月连续3次降低存款利息,使一批资金走出银行成为社会游资,而当时包括股市在内的投资市场刚刚出现,既不发达,也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5、与此同时,中国集邮总公司于1990年10月调高新中国邮票价格,平均上调140%。在以上五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邮票巨大的投资价值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大量的社会游资,终于引发了中国邮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_潮,即著名的“九一狂潮”。

  这次邮市疯潮是从1991年3月掀起,持续半年多的时间,经历了四个波段。第一波是炒以“猴票”为代表的早期JT票和型张。猴票从1990年8月份之前的30元开始起步;在总公司要调价的影响下,快速上浮到60元;1990年11月再次上浮到90元;1991年春节升到110元;3月份又跃升到150元;6月份达到颠峰的250元,各高档小型张也狂涨。第二波是炒低档小型张。1985年以来发行的印量大,长期滞销,跌破面值的小型张全部成为热门货,短短3个月普遍上涨了3~5倍。第三波是炒纪念邮资封片。从几角钱达到了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创造了10~20倍的惊人增值率。第四波是炒版票及小本票、首日封、风光邮资片、贺年片等。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入市者人数之多、成分之复杂、邮价上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邮品成交量之大、换手率之高,均属史无前例。五岳系列等暴涨。这股狂热还影响到了海外,国际上也出现了中国邮票过热的现象。比如我国的香港、澳门、泰国以及新加坡等。

  而引发此次邮市降温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增大邮票的发行量。最突出的是1991年9月14日发行的“赈灾”邮票,由原计划的1500万枚猛增到4000万枚。邮票发行首日,一个全张由面值40元被炒到600元左右。但真实的发行量传出后,价格急剧下跌并击穿面值。到当年10月底,此次高潮成为强奴之末,回归正常。而11月9日,随着当时全国“四大邮市”之首的北京月坛邮市关闭,彻底加剧了全国邮市迅速转冷。至此,轰动一时的“邮市疯潮”终于结束,而这一次低潮又持续了6年之久。

  第三次邮市高潮 1995年新年伊始,随着三张救市,持续运作,在新邮高开高走和人们期望值越吊越高的情况下,拉开了邮市爆炒的序幕。在众多邮民和巨额资金的追捧下,各种邮品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直线上升。具体表现在价格的变化上,以天计甚至以小时计。与邮票呈鼎足之势的钱币、电话卡也猛烈上扬,全面开花,其增值的速度和幅度都令人瞠目结舌。到97年3月,短短十天半月,上涨1~5倍的不胜枚举。到了3月中旬,邮市爆炒到本次高潮的巅峰,无论入市人数还是资金数量、交易量都远远超过了“91年邮市疯潮”,邮市陷入了史无前例的“高烧”之中。本次邮市高潮的分水岭也在此时出现,同时也是邮币卡盛极而衰的开始。

  1999年,在低迷了2年之后,管理层又一次开始削减邮票发行量,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邮市复苏的措施,但市场仍是一路下滑。2000年和2001年,继续减小邮票的发行量。尤其是2000年,邮票发行量直降到2000万以内,回到了9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邮政从2000年开始试发行“春节”小版张,经过3年的磨合,在2003年全面发行小版张,同时也宣示中国邮市又一新兴的板块诞生。其极小的发行量、精美的设计、新颖的印刷,结果无序放货,加上03年非典的原因,从而造就了03年的邮市极其低迷。当然否极泰来从而引发了2004年的中级反弹行情。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反弹也仅仅是在积重难返的中国邮市掀起一丝涟漪,而后又归于平静。

  从79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邮市也经历了3次大起大落中狂热和低迷的煎熬。在当前邮政体制改革的又一次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邮市能否完成蜕变,化茧为碟,持续迎接第四次高潮的到来 ,特别是现在邮币卡的火爆,将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hzhxig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