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货?还是品牌?(刘志明)
电子盘的落败,两字:放货。
大庄大放,小庄小放;能放就放,不能放忽悠着放;拉高了放,低价也放;磨盘敢放,崩盘更放;监管了我放监管不到的,锁仓了我放不锁的;至于平台掩护主力放,至于权威伙同大小庄们挖坑放……令人发指之余,骂声一片和动辄上街游行但是游不成者,呜呼——能放就放。放货不商量!
于是,庄放货;机构放货;平台放货;散户是最后明白的终于学精的找到赚钱的诀窍是:放了……
吃货?谁吃?怎么吃?为什么吃?
为了放货!
电子盘——出货平台?
这,就不是新生的革命的伟大的救世的强大的邮币卡电子盘几乎崩盘的一个原因不?
为卖而买——这个市场永远起不来。
经济学有个著名说法。棺材铺的老板只要一口就够了。他都是为“出货”而生产。但是,市场学原理已经被这个老板熟谙:做品牌。
卖棺材的,要打造百年老店。棺材最少要卖100年。然后做个长、中、短期规划,然后做出分期盈利计划,然后把利润的一部分拿去研发,然后拳头产品,然后占领目标市场,然后用好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然后形成口碑和文化……弄好了可以一牌多品,例如奔驰汽车;还可以一品多牌,例如宝洁——品牌是这样练成的。
邮币卡不行。因为邮政放货。因为邮票不被消费。不被消费没有沉淀的原因,还是邮政放货。邮政放货带来的市场崩盘,不仅卷走了无数经营者的血汗钱,而且让“消费者”(集邮人)望而却步。当集邮臭了满大街——连邮政最后也放不了、放不成和放不出了。
呵呵。如梦放醒。但是如果“条件成熟”照放不误。邮币卡这几十年,就是邮政的放货史。
终于有了电子盘。有了放货的大仓库,有了出货的好去处。但是要实现价值转换和资本集聚,我们电子盘的领导、平台精英、邮票大鳄、资本玩家、市场精进……却最后不约而同的鬼使神差的利令智昏的下了一盘最臭的棋——放货。
也就是说,关于做品牌,他们可能不懂。懂了却不愿意做;做了可能做不像;像了可能要赔光……
难做。品牌难做。要选一个品种;要做个战略;要分期分批分阶段的放货与吃货;要让自己的粉丝即使花钱了但打心眼里愿意(例如苹果手机);要让自己的产品即使放货了但是顾客们还点赞(例如联想电脑)。
写到这里,有明白人一定会说。不对。您说的是两码事。邮币卡和其它产品不一样。
是的。邮币卡是特殊产品。属于集藏领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价值。当这里的某些产品(黑便士)价值连城却一票难求的时候,不是品牌,是什么?
市场环境不好,这里的商人出身不好,主营公司、机构、电子盘的政策不稳定,或者说没有个长期发展战略设计,如果有谁站出来做个邮币卡的品牌,谁就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赔死你!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能不怕赔光也要干事、干正事、干大事、干成事,这个市场真的需要几位这样的革命先行者。而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做起来、做下去、做成功——这个市场还真的不乏拥趸。
其中最根本的分歧是:
1、赚钱?还是赚大钱?
2、做短?还是做战略?
3、圈钱?还是做事业?
4、挖坑埋散?还是共同富裕?
5、做红顶商人?还是昧心黑下去?
有人说,电子盘眼下的困境是暂时的,是市场正常调整。
错!是基本的指导思想、根本的战略走向和全盘的产业结构(邮政+电子盘+庄+散+集邮)不合理。
有人说,价格虚高,让它自由落体然后就会起死回生。呵呵。我认为不对。世界上那么多奢侈品牌,却引来人们的争相抢购,什么价格虚高?
区别是,人家的是品牌。咱们的是臭名、骂名、恶牌、死局。
有人说奢侈品品牌其实不值那个钱。
错!人家是把利润拿出来,搞研发;然后做市场;然后打广告;然后做推广;然后做跨国;然后做全球市场……您以为奢侈品卖那么贵,肯定大赚吧?不,打造品牌的成本,要很多很多。
我们呢?
出货。或者给小散(被骂了还不高兴),或者转卖(美其名曰战略合作),或者转让(出货!),或者什么别的办法……反正成本低,怎么都是赚。要钱不要脸,见钱不要命,早就已经是一面黑色的大旗,将这个市场这么多年来搞得乌烟瘴气。
不见进步。最优秀的电子盘,其实并没有走出马甸的藩篱(偷着吃货,写文章忽悠,拉高放货……一地鸡毛)
总会有一天,当大家撞得都头破血流、血流成河的时候,当所有人都看不到亮、找不着北的时候,当更多的人们发现这个金饭碗却总是要饭吃的时候——也许会有人担当,也许大家会醒悟,也许精英们会认同?
我只是知道,上世纪90年代的邮市大潮,起于人们投资渠道的短缺。如今,投资渠道多了,但其实更“狭窄”了,是吧?当赚钱难成为普遍,邮币卡还是很容易。
我已经做到了。从1982年踏入这个市场起,以邮养邮就是我的长期发展战略。弄好了,还可以“以邮养家”。于是,我把留给儿子、孙子的邮票都锁进了保险箱……
刘志明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