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大风起兮云飞扬(4)

大风起兮云飞扬(4

——读义智看盘 挣天下大钱

      85年、91年、97年的邮市三次大潮,使很多草根平民掘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他们在挣得百万、千万后,有的不再投资钱币邮票,在其他行业里做起了老板老总。邮市也产生了一批批坚守诚信的著名邮商:比方:广州的王金娜、上海的李金雁、魏国盛、董建平、王亮、北京的张吉林、赵晓菲、钱晓霞、张英俊兄弟、那连东、赵民、李伯树、刘钊、姜开荣等等。许多庄家就是从这些有实力、又诚信的邮商中产生的。还有一批批笔杆子,有时称做邮评家,象上海集邮杂志社的宝木,解放军报原总编、刘格文少将,湖北荆州大家方昭海,安徽集邮协会的张建初,上海医科大学名导的高足刘楚博士、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子寥鞠庚,江西的王洪新、江苏盐城的东方鹤,武汉邮市的才子刘建华等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李国庆对月坛邮市产生及发展及新中国邮票进行了细致深邃的研究,著述颇丰。方昭海是个大杂家,其中关于集邮方面的书籍曾出了好几部。刘楚最叫响、也是我最喜欢的是他的《黑马说》,寥鞠庚文采横溢,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山东的张少强文学功底相当深厚,年纪青青就在《十月》国内大型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了,可惜2001年春中级反弹行情后,亏损严重,过早地淡出了邮坛。

这些笔杆子通过文章,对集邮者们投资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在行情低迷时,他们对心情低落的集邮者送去鼓励,来了行情,他们来引导;对于邮市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批判,对行情提供及时的报道与跟*踪,对于邮品的真假伪劣进行剖析等等。总之,这些笔杆子为邮市行情健康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是马路及露天邮市促成了前三次行情的大潮,但它却在九十年代末,也为自己划上了句号。原因是,马路和露天邮市给所在地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给城市管理带了混乱。还有其他方面的不足是:每当天气阴雨刮风下雪等,既影响了交易,也不利于保存邮品钱币,因为收藏品的生命在于品相。

1997年行情大潮后,随着行情接连几年的暴跌阴跌,全国马路及露天邮市全部雨打风吹去,到了2004年前后,北京仅剩一家马甸邮市了,这是月坛露天邮市搬到室内后的,上海只有卢工了,广州的是顺邮坊,其它大中城市类似,在保定、沧州、石家庄这样的中等城市,邮币商们都搬进古玩收藏品市场了,至于象定州、无极、唐县这样的小城市,连几个零零星星地卖邮票的都不见了,更别说离城市较远的乡村了。

虽说全国仍有邮政的67000多的营业网点,但是,除了大中城市外,小城镇的不卖集邮邮票了,既便卖也没人买了,一方面长达多年的熊市,许多集邮者连裤子也赔掉了,另一方面,对许多新人来说,不知道集邮为何物了。

将马路及露天邮市搬到室内,一方面邮市的数量少了,比方,97年前,仅在保定市里,就有马路边邮市大大小小三四处,在一些大学校园还有学生自发的邮票交易点。现在只有一处,且偏居古玩市场一隅了,随着97——2005年间行情的走熊,年年集邮年年赔的邮商集邮者们转行的转行,不转行的也兼做别的生意,由于亏损严重,个个灰头土脸的。

拿北京来说,北京仅有马甸邮市一家了,如果有哪个集邮者为买些邮票,就要从房山、密云、怀柔等来回乘三四个小时的车。更遑论外省外地人了。可想而知其它城市的状况。所以,搬到室内交易后,等于确掉了集邮的手足,集邮将自己封闭了,脱离广大百姓了。邮市搬到室内交易,加剧了行情的走熊,延缓了行情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