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浅谈我国文化艺术品及邮币卡交易市场存在的内伤

既然文化艺术品——尤其是邮币卡——这一投资产品或品种,缺失包括投资利息、红利及利率、市盈率等表现资本价格在内的、由内而外的资本投资价值,那么,其投资价值形成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收藏品的投资价值,又会表现在哪里呢?是“限量”、却批量发行的集中托管?是征集藏品而人为割裂场内、场外同一产品或品种的“集中交易”?要知道,前者可是涉及到包括邮币卡在内的文化艺术品等收藏品价值的稀缺性,而后者则涉及到其诸交易产品或品种的市场流通性。

虽然不可否认,文化艺术品及邮币卡的市场集中托管,便于交易产品或品种的交易与风控管理,但却不便于市场流通和违背了收藏品的市场价值规律。比如就邮币卡而言,集中托管——尤其是中长期的集中托管,将必然会因国内邮币卡较之其他文化艺术品——如玉石、书画等受原材料供给的稀缺和特殊性和产品或品种创新生产的个性化等等不足的影响,并同时又面临邮币卡市场的所谓“爆炸式”的建设发展,而遭遇产品或品种同质化等库存商品积压、所面临的严重贬值的投资风险。这一点,其实已经在笔者的《商品现货市场要注重两个流动性的风险应对》中,有了简单、却较为明晰的解析。

因此,不能保障邮币卡等文化艺术品交易产品或品种的市场运营与流通,那么,集中托管将会让相应的商品或所谓的产品、品种,演变成为死资产、死投资,而难以具有活资产、活投资的发展潜力和抗风险力。这一点,毫无疑问地也将影响到文化艺术品及邮币卡交易市场本身。所以,有关市场在相关产品或品种、以及模式设计上,一定要用市场的力量,来保证文化艺术品及邮币卡等收藏品的稀缺性、流通性的实现,并以此保证从交易产品或品种、到交易市场本身的价值的实现,以及其风险敞口的疏通。

国内文化艺术品及邮币卡交易市场的发行机制将成为摧毁其可持续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即不受原材料诸多限制,又缺乏个性化创新生产的邮币卡交易市场。事实上,即具固定收益、又具浮动收益(如上述的所谓投资利润收益和投资溢价收益等),且受明确监管当局审核上市发行的股票,尚不免IPO量能释放的冲击。对于仅具浮动收益,且完全不受产品或品种上市发行监管限制的邮币卡交易市场,这样的冲击还能避免吗?而一旦不能避免,那么,即具固定收益、又具浮动收益的股票市场,尚且让其投资者饱受“长熊短牛”的市场煎熬,而仅具浮动收益、且不受节制的市场扩容,以及其产品或品种争相发行上市的邮币卡交易市场,又将会给这个市场的交易者、投资者——包括市场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并如何祈盼其有个“出头之日”呢!

发行制对于目前自诩为“拯救着”国内商品化而非资本化的、自诩为权益类的文化艺术品——尤其是邮币卡交易市场来讲,也许真的可谓是“一根救命稻草”。但是,随着邮币卡交易市场从单品到整个市场的、产品或品种同质化问题的不断涌现、加深与扩大,其后果是想见的。因为,有内生力、且内生力极强的交易产品或品种,无论是市场强势、弱势,那都将能够成为投资者、从短线到中长期投资的“香饽饽”。反之,没有内生力的交易产品或品种,一旦市场步入弱势,那就是绝大多数投资者——甚至包括市场自身——手中的“烫手山芋”。到那时,从市场交易产品或品种集中托管、到发行的“始作俑者”——这样或那样的“交易场所”们,还认为这些风险,仅仅是市场交易双方的,而与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交易市场,没有半毛关系,并以为不会因此危害和损害自身及整个市场与行业的安危、信誉及前途吗!

是真的、假不了;是假的、真不了。包括文化艺术品、邮币卡——甚至包括众筹、众投等等权益类交易市场,对其交易产品或品种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资本属性,抑或是二者兼而具之的“确认”,是不会因为其市场初期或初始阶段的“火热”,而失去其市场的基本价格与价值“发现”功能的。因此,一旦市场“发现”了邮币卡及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上述的、致命性的市场缺陷,那么,后果会是什么呢……

对于有关市场“内伤”的“药理”、“医理”医治来讲,西医讲的是手术、抗生素——即“政策”的直达病灶、病根,而对于中医来讲,则讲的是固本扶正、活血化瘀。如果,我们的包括邮币卡在内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也忌惮政策“外科手术”、“打点滴”式的“清理整顿”,那么,我们又应当了解这个市场的本在哪里、正在哪里呢?因此,笔者要说,无论是从包括邮币卡在内的文化艺术品的作品或藏品的所谓“限量”发行、广泛征集及集中托管、集中交易,还是到其上市产品或品种所谓的“资产”打包、再到权益份额化及其拆分,以及相应的所谓文交所的有关交易产品或品种及交易模式的类股投资、金融服务等等,是要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来保证自身可持续的建设与健康发展的。否则,市场从会员到代理商、居间商,可以“潇洒”地“东家不打打西家”,可交易场所——管它什么性质——的投资人或“老板”们,又怎么逃得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下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