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析“马甲行动”和电子盘状况及发展后市(二)
(老 田)
二 电子盘初期的危乱 是酿成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
过分炒作电子盘 背离了创建的初衷
就文交所邮币卡交易中心而言,电子盘解决了常规交易的品相、保管、运输、资金、诚信、变现六大风险外,还具有简便易懂、交易快捷的特点,而成为社会广大群体参与的高端平台。然而,如今全国十余家邮币卡交易中心,有谁履行并上了这一“道” ?托管物的名称都称之“藏品”,实际上是响当当的筹码。当然,对于新兴的资本市场即使称“筹码”也不错,笔者早在2011年就有帖子提出,邮市已步入资本运作市场。
但是,对于文交所这个平台完全聚焦到炒作上,使“弹丸”之地的邮币卡线上出现“抢钱”的危乱苗头,使不少参与大众不计后果的倾向 已显 高危风险。在邮币卡电子盘上线前,笔者潜心研习并发了两篇长贴,分别是2012-11-04的《从紫金所交易量“上万亿元”探起(南交所和江苏所的前身)》和2012-12-31的《用政策法规窥探文交所的发展与运营》 ,提出国家能允许(非批准)具有金融、实物、股票综合性质的邮币卡电子盘交易,是“带有政策导向性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政策性革命”的愚见。当线上运作起来后对于收藏为主的本人没有参与。得知2014年10月17日南交所第三次放开托管“爱心错片”后,恰好赶上去苏州看战友而匆忙注册并带上收藏的一点“爱心错片”顺路托管,首次尝试了实践。
衡量文交所好与差及其效益,不是靠出现最高价的藏品和人为的量小精品,而是 靠更多的人参与和更多的交易流量,安全的 实现 各取所需的财富转换,那才是文交所平台的成功,也能走得更远。
初期的电子盘打破了邮品的内在价值体系
笔者早在五、六年前对常规市场归拢出邮政政策精、投资群体精、选择筹码精的“三精格局”,目前围绕上线款品而打破了“筹码精”的局面。那些藏品不易集中、缺乏庄家和大户运作的老、精、稀品,因暂不能上线而少有人理睬并下跌。而一般的次新款品有庄则灵,不少准上线品一日三价、数日翻番,待文交所完成托管入库后市场又迅速下跌,有些回到原价位。
使人不解的是即使低于原价位很多,也少有人接盘,把它们统统看做筛选下来的“未入流” 的差品,事实上有很多未经科考的“奇才”,把它们混为一潭毫无道理。同一款邮品线上炒得烫手,线下价格再低也冷的少有人碰,这种表象折射出畸形的投机炒作,而严重的低估了藏品的内在价值。
相信随着文交所的成熟稳定和投资群体综合能力的提高,线上藏品走向“筹码精”和体现内在价值的局面会很快出现我们的面前。
线下围绕上线款品而爆炒 把风险抛到脑后
一个款品从线下启动到完成托管入库,要上涨3-5倍,特殊品则高达10倍以上,而上线后由交易所定的开盘价仅是市场价的30%左右,还需按此价拿出15%至40%的筹码用于申购,加之鉴定、托管、交易等费用,送托管者盼望回本已成通病。一度有的文交所上线款品的回报是“破发”。
笔者认为,线下某些款品快速增值有“价值发现”和借机炒作的因素,但那是民间市场行为。而文交所为扩大利益而对线上款品去激励爆炒不是良策,不仅伤民害己,也与国家发展产业文化的精神格格不入。面对“合理抢钱”的环境,对于了解的人多数会心动,对于很多藏品增值几倍、几十倍可以说正常。但是,对于官方文交所在数月把某个藏品从几百元拉到7万乃至想奔10万着实不可思议,我感觉如同 抱着炸弹 当 乳牛来啃,恶果可想而知。对于邮政发行的所有邮品,在其使用功能退化后,如在文交所上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不再是十年二十年,而会涉及几代人。
上线藏品无约束将后患无穷
有些当年的东西油墨还没干就能上线,短期内暴涨十倍乃至百倍。就新品而言,在中国邮币卡市场的交易史上,邮政和工商、税务、公安部门曾几度介入管理、限制炒作,近些年因市场低迷才放开。但是,对于国家扶持的电子盘若对上线藏品没有统一的时限约束,任其唯利是图、各行其政 的泛滥,将致命的威胁文交所的发展。据官网传媒,有记者采访市场人士:“在我们看来,文交所选择上市的品种好像有点随意,而且没有什么规划。”“有货、有关系就可以。”
如对上线藏品不把好关,首先不能体现新老藏品的内在价值;二是文交所构成暴利与鲸吞的害人平台;三是个人定制型产品增多并直接为上线而为;四是文交所称之的“藏品”不是真正面向收藏大众的藏品。2011年初天津文交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是“金融创新”的硬伤,至今未清,虽非同类但其教训值得所有文交所和投资者借鉴。
待续
(交流探讨贴 非投资依据)
2015-07-11 老田 于哈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