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邮,有个梦魇:1997年8000一版的套牢盘;
东方鹤,有个坎儿,智取?还是强攻?
因为上市,红军邮一分两半,线上160;线下80—110。因为上市,红军邮的拥笃们在扬眉吐气中,每天在线上耕耘,弄几个小钱花花;也因为上市,那些当初没有托管者在叫苦不迭中呼呼着东方鹤的线下收购……这,就是人间百态。
也因为上市,目前应该有一些大资金们整在和东方鹤“洽谈”——资本是万*能的,我看中了什么,我想弄哪个,你不配合都不行,只因为——我有钱!这,就是市场经济。
还因为上市,红军邮的未来,比不上市之前多了好几条路。例如可以以直将单枚拉上去,然后跑货走人;例如被兼并整合,换上新人;例如资本融合,东方鹤的公司把盘子做大做强……
凡是喜欢东方鹤人品的朋友,需要警惕的是,法人不是人。东方鹤如果是公司化运作,如果上市进入到资本市场,人格化的资本,就变成了资本化的人格。所谓市场无善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公司,是企业;企业,是赚钱;没有利润,就不能流通;没有流通,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企业、公司不就死了吗?
人品、境界、情操,例如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用没?当然;有多大用?当然大用。但是,他们统统都让位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市场经济规律。
凡是喜欢红军邮的朋友,有一点要牢记,红军邮鹤其他品种一样,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东方鹤能把红军邮搞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能力、水平和觉悟。因此我们队他充满敬意。但是,由于这枚邮票特有的关于发行量、存世量、好品率和操作手段等等的内在原因,如果您就单纯的跟着坐车,不抬头看看路(今后的下面的路)怎么走,你只是个半拉子投资者。
好了,市场变了。东方鹤变成了企业法人,您呢,由邮票贩子、集邮者变成了邮币卡投资人——这是一种本质上的蜕变。在这样的革命性变革中,您还是20年前的玩法、康德年间的思维和当初马路市场上形成的风格,如果亏钱,千万别怪别人。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面对97梦魇,东方鹤下了一道好棋,就是“单枚”概念的推出。这个“标准”的制定,才使得红军邮走出了曾经的困惑。
但是,问题没有完?那个坎,还在那。怎样解放套牢盘?1949年春,解放军打过长江去,那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历史。但8000—1万元的套牢,却是如履薄冰的禁若寒蝉。
东方鹤,目前似乎已经找到了“下嘴”的方法——把它“剥离”出来,另做一个盘子,和前来谈合作(要肉吃)的大资金合作,共同迈过这道坎。
对此,笔者高度赞同。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时代里做生意,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还抱着守着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仅不合时益,而且有碍发展。
东方鹤要改变,肯改变,适应变化了的世界,才能在世界里站得更稳,发展得更好。
不能变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品牌。
东方鹤品牌的基本特征,用一个字概括叫“收”;两个字叫“收购”;多年来,“东方鹤收购红军邮”已经成为中国邮票市场上的一个金字招牌。这是他的操作手段,是他的盈利模式,是他的独特魅力,是他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就像马云的“跨界打劫”一样,像微软的“升级”一样,因为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被人们认知、识别、肯定和赞扬,于是就成为一个品牌的深刻内涵。
李逵勇敢、诸葛智慧、李白大才子、西门庆大流氓……
于是,每当东方鹤“停止”收购,市场上必然乱套;收购的频率降低了,人们都嗷嗷叫。
为什么?
红军邮必须东方鹤来收,不收就不行?收慢了收少了也不行?
这是为什么?
品牌!
品牌识别。
你家搂下的超市,规定是早6点开业后。不能总变。你一变,别人心里骂一句转身去别家了将来再不回来——品牌识别。
做买卖,做企业,开公司,赢也品牌,败也品牌。
所以,当东方鹤半开玩笑的说,天气太热,暂时不收了。您再看看线下,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意思和飞鸟各头林的萧条……
线上?线下?
红军邮怎样操作?
昨天、今天、明天,红军邮怎么来的?
向何处去?
线下收购,看上去可能是小事一桩。
但其实,它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红军邮品牌战略的关键!
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