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的邮政销售市场有些“怪现象”:新邮的大版明明不做零售,偏偏要拆开来卖,且往往是通过“破版”的方式。
所谓“破版销售”,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饥饿营销”。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很简单: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性,来吸引更多的收藏者争相购买。
图片
乍一看,似乎挺有市场逻辑的,但仔细想想,这种方式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魅力,甚至在如今的市场中已显得有些过时了。
破版销售已过时
其实,破版销售的背后逻辑并不复杂:打破整版,制造稀缺性,促使消费者争抢。
过去,这样的销售模式或许能在短期内创造出足够的吸引力,但今天的市场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
现如今,大版邮票的需求量已大幅下滑,邮票收藏者的群体逐渐缩水。
市场上,除了生肖邮票,几乎再难见到完整的大版邮票。
过去的“饥饿营销”方式,再也无法激起消费者的热情,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过气”了。
市场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近来新邮的大版册销量也并未如期增长,反而大幅下滑。
很多曾经热衷于购买大版年册的邮友,如今都开始放弃了。
甚至有不少邮友直接不再续订年册。
随着市场对大版邮票需求的减弱,这种依赖“破版销售”的方式,显然已经不再能带来想象中的市场回报。
而且,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消费者对邮票的购买意愿也大打打折,很多人对“破版”模式的接受度已经逐渐下降。
该如何转变?
那么,应该如何转变这种局面呢?首先,可以摒弃破版销售的陈旧做法,采取更加灵活的发行方式。
大版邮票不一定非要破版销售,完全可以以完整大版的方式进行零售,让收藏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更重要的是,邮票的价格体系也应该进行调整——如今的邮票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当年,面对逐年上涨的成本和邮资,邮票的价格也该有相应的调整空间。
通过这些方式,也许能刺激市场需求,带来更多的收藏热情。
推倒重来才是出路
最终,邮政系统是否能够突破旧有的销售模式,可能决定着整个市场未来的走向。
摒弃过时的“破版销售”,不如大胆地“推倒重来”,探索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的销售新模式。
图片
市场早已发生剧变,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依靠“稀缺性”就能引发购买狂潮的时代。
如果邮票发行方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及时调整策略,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机遇出现。
否则,这个逐渐萎缩的市场,最终只能沦为“自嗨大会”,没有真正的吸引力。
是否该继续坚持传统的销售模式,还是该迎接变革,重新定义大版邮票的发行方式,似乎成了摆在邮政面前的一道难题。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藏品之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