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十生辰逢墨香,赤壁邮韵寄情思

2024年11月20日,是我花甲六十岁生日,本以为只是平常一天,没想到刷新闻时,看到中国台湾这日发行《特752 书法艺术邮票—宋苏轼书前赤壁赋(中辑)》,一下子让这个生日变得格外有意义,满心都是惊喜。六十生辰逢墨香,赤壁邮韵寄情思
在岁月长河里,六十载春秋悄然划过,今日迎来花甲之寿,本以为只是平凡的一天,却因一则新闻,让这一天变得格外特别。中国台湾省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书法艺术邮票—宋苏轼书前赤壁赋(中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生日的喜悦。
回想苏轼,这位文学巨擘,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仕途受挫被贬黄州,却于困境中诞生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他与友人月夜泛舟黄州城外赤鼻矶,望着浩浩江面,遥想三国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心中万千感慨化为笔下华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单几字,便勾勒出静谧又美好的秋夜江景,带着读者一同置身于那悠然的泛舟之境。可江上的箫声呜咽,又引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般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喟叹,尽显内心的迷茫与哀伤 。好在苏轼并未沉溺于悲伤,他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最终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也”,展现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读来令人动容。
再看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苏轼《书前赤壁赋》手迹,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苏轼书法,讲究韵味,此卷更是将其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笔墨丰润沉稳,笔画厚重又不失灵动,每一笔都似倾注着情感;结体独特,扁平方阔却重心安稳,尽显古朴与灵动;笔法刚柔并济,横轻竖重间,透着自在潇洒;墨色浓淡相宜,自然流畅,仿佛在诉说着苏轼书写时的心境起伏。黄庭坚评价“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这份手迹的绝妙之处。此次发行的中辑邮票,一套5枚,面值均为8元,以联刷方式印制,无疑是对苏轼这一文学与书法艺术杰作的精妙呈现。将千古名篇浓缩于小小邮票之上,方寸之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去年,我有幸收藏了《书法艺术邮票—宋苏轼书前赤壁赋(上辑)》,那精美的印制、巧妙的设计,让人爱不释手 。如今中辑发行,我已迫不及待想要将它纳入收藏,让这一套邮票成为我书架上闪耀的文化珍藏。
六十岁,人生步入新的阶段,就像苏轼在困境中仍能豁达超脱,书写传世佳作一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与苏轼《前赤壁赋》邮票相遇,仿佛是命运的馈赠。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有多少波折,都应如苏轼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与文化的滋养中,找寻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未来的日子,愿我也能以平和之心,欣赏生活中的清风明月,在岁月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淡然与从容 。一直以来,我对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怀着特别的感情。这篇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千古奇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后的感兴之作 。那时的苏轼,从政坛的高光处跌落谷底,人生满是困窘与迷茫。可他却能在这逆境之中,于赤壁之下,对着清风明月,展开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叩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开篇寥寥数语,就把我带入那个秋夜的赤壁江面,似乎我也能感受到轻柔的微风,目睹平静的江水。随着苏轼的笔触,“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幅空灵、壮阔的江景图在眼前徐徐铺展,让人仿若置身仙境。可客人那如泣如诉的箫声,又将氛围拉回现实,引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道出了人类面对宇宙时,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无奈与哀伤 。好在苏轼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悲伤里,他以江水、明月作喻,阐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辩证思想,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结论,劝人放下执念,享受自然的恩赐,学会体验当下、活在当下。这种困境中生出的豁达超脱,历经千年,依旧能直击人心,给人力量。再说这书法,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宋苏轼《书前赤壁赋》卷,是现今仅存的苏轼《赤壁赋》手迹 。苏轼书法以韵取胜,这幅作品更是将他的书法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用墨丰腴,气韵浑厚,每一笔都像是饱含深情,笔画圆润厚重,满是“如棉裹铁”的质感 。结体扁平方阔,重心沉稳,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灵动的美感,被形象地称为“石压蛤蟆体” 。笔法刚柔并济,横轻竖重,在稳重中透着潇洒自在。整幅作品的墨色浓淡自然,随着文句的节奏而变化,仿佛是苏轼在书写时,将自己的情绪也融入其中,真正做到了“书为心画” 。黄庭坚评价其“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去年11月20日发行的「书法艺术邮票-宋苏轼书前赤壁赋(中辑)」,我就第一时间入手收藏了,那5枚面值均为8元的邮票,联刷印制,把苏轼书法的神韵展现得精妙绝伦。如今下辑发行,我更是迫不及待想要收入囊中。这些邮票,不只是一张张纸片,它们承载着苏轼的文学与书法艺术,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在我六十岁生日这天,能有这样的惊喜,能与苏轼《前赤壁赋》以这样特别的方式相逢,真的满心欢喜与感恩。往后的日子,愿我也能如苏轼一般,豁达洒脱,在生活里寻得属于自己的清风明月。
来源:寧之讯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