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年运河,玉堤长歌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5年7月25日发行大运河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9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8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其中30克长方形银币(浙江)的背面图案以浙江杭州拱宸桥及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要场景,衬以绍兴古纤道、宁波庆安会馆、南宋临安城平面图、浙东运河古地图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大运河的主角是京杭大运河或隋唐大运河,而浙东运河——这条自杭州西兴至宁波甬江的239公里水道,却鲜少被提及。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终点,更是古代漕粮北运的起点。 
纤夫的“白玉长堤
浙东运河的水波间,曾回荡着纤夫的号子。他们赤膊拉纤,以最原始的力量对抗湍流。他们的足迹在河岸青石上刻下凹痕,形成“纤道”,被誉为“白玉长堤”。这条古纤道至今仍存于绍兴段,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水上古纤道之一,见证了人力与自然的千年角力。  
梁祝的寻爱水路
浙东运河的支流姚江,是梁祝传说的核心舞台。相传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沿运河赴杭州求学,在万松书院与梁山伯同窗三载。离别时,她假托“九妹”许婚,暗示情意,但山伯未能领悟。待山伯寻至祝家,英台已被许配马家。最终,二人在姚江畔的梁山伯墓前殉情,化蝶双飞。宁波至今流传着“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民谚,而运河边的“高桥墩”传说正是他们生死相随的见证。  
从漕运枢纽到文化符号
浙东运河自春秋开凿,南宋时因临安(杭州)成为都城而达鼎盛,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浙东运河不仅是商旅要道,更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是拱宸桥,清代诗人宋伯鲁在此写下了“归期未筮翻西去,愁绝河桥翠柳纤”,抒发漂泊之愁。“不数秦淮红板桥,长虹压水暗通潮。晚来水面看灯影,电掣金蛇一万条。”此诗出自近代陈蝶仙《拱宸桥竹枝词》诗集,该作品描绘了清末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地区大量的民俗风情。 
如今,浙东运河仍静静流淌。点击下方视频,聆听千年水波的低语,感受历史与当下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