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老物件视频,一个农村老簸箕居然是用花花绿绿的纸币糊的,凑近一看,孙中山头像、中央银行字样,全是正儿八经流通过的真钱!
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人说这算啥,爷爷辈讲过当年揣一麻袋钱去买米,回来只够买个鸡蛋;还有人晒出老家土墙照片,墙缝里塞的全是这种纸钞,"那会儿纸比钱贵,用钞票糊墙比买墙纸还便宜"。
更绝的是有位网友写诗:"万元钞票糊窗棂,一沓能换半盒烟。早知今日成古董,当年该留一房间"。
这被嫌弃到当废品用的就是民国时期的法币、关金券和金圆券。
民国初年,那会儿日子虽然动荡,但钱是真值钱。北洋政府搞银本位,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银元银票,最出名的"袁大头"就是这时候的硬通货。
当年一块银元能在北平吃顿带铜锅的涮羊肉,在上海西餐厅点两套牛排配红酒,普通工人一个月挣几块银元,就能养活一家人。
好景不长,到了30年代,美国突然搞了个《白银法案》,国际银价蹭蹭往上涨。这可坑惨了中国,因为咱用银元当货币,大量白银被洋人换走运出国,国内银根紧缺,市面上钱越来越少,生意没法做了。
政府1935年突然宣布:"以后不准用银元了!白银全部上交,换成新钞票法币!"老百姓拿着手里沉甸甸的袁大头,看着印着孙中山头像的纸钞,心里打鼓:"这纸片儿能当钱花?"但没办法,只能不情不愿地换了。
刚开始法币还挺靠谱,跟英镑挂钩,后来又改跟美元挂钩,票面上印着英文,看着跟外币似的。1937年那会儿,100元法币能买一头牛,农民卖头牛能换一大摞钞票,心里还挺踏实。
抗日战争开打,到处要花钱买军火、养军队;抗战结束又接着打内战,钱更是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政府没钱咋办?简单,印!
1937年全国法币才14亿,到1948年直接飙到604万亿!这数字看着都眼晕,相当于11年里钞票发行量翻了43万倍!
钱印多了,物价就跟坐火箭似的飞涨。1937年100元能买一头牛;1941年缩水成一袋面粉;1945年抗战胜利,大家以为好日子来了,结果100元只能买两个鸡蛋;到了1948年更离谱,100元法币只够买0.002416两大米,那会儿1斤等于16两,换算下来连一粒完整的米都买不到!
1942年,政府把原本用来交海关税的"关金券"拿出来救场,规定1关金券等于20法币。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换了新钱能好点,结果没多久关金券也开始疯狂贬值。
你见过面额10万元的钞票吗?民国后期的关金券就做到了!而且票面越印越小,本来能印下孙中山大头像的钞票,后来缩得跟现在的公交卡差不多大,形成了"面值越来越大,纸张越来越小"的荒诞景象。
有老人回忆:"后来揣钱都不用钱包,直接用报纸包一捆,看着像抱着几本书,其实里面全是万元大钞"。
到了1948年,法币已经烂到根里,政府又拍着胸脯推出新货币,金圆券。
这次他们学聪明了,先画个大饼:"金圆券含金量0.222克!比黄金还靠谱!"然后宣布用法币换金圆券,比例是300万法币换1元金圆券。
这还不够,还逼着老百姓把家里的黄金、白银、外汇全都交出来换金圆券,说以后凭金圆券能换回黄金。
不少人信了这话,咬牙把攒了一辈子的金条、银元都交了上去。结果呢?金圆券根本没有准备金,说是能兑黄金,真去换的时候要么说"没额度",要么就说"要排队等通知"。
更狠的是,金圆券印得比法币还疯,短短10个月,贬值速度比法币14年的贬值速度还快!
那会儿国统区流传着顺口溜:"百元钞票买粒米,十万能买寸步布。金圆券,蒋光头,哪有不垮台的理!"
有张老照片特别扎心:1948年的上海街头,老百姓抱着一捆捆钞票去买东西,钱太多拿不动,直接用扁担挑着去菜市场,而菜贩收钞时都懒得数,直接用秤称重量。
通货膨胀到了这份上,钞票彻底成了"鸡肋",花吧不值钱,扔了吧又有点可惜。于是老百姓发挥聪明才智,把这些"钱"开发出了新用途。
用钞票糊簸箕、糊纸盒,既省钱又"结实";还有人用钞票糊墙,比买报纸糊墙还便宜,毕竟那会儿印报纸要用好纸,印钞票反而用的是劣质纸,成本更低。
有网友晒出奶奶传下来的针线笸箩,里面的隔层全是用关金券糊的,"奶奶说当年没钱买纸,就捡别人扔的钞票回来糊东西,谁能想到现在成老物件了"。
有人会问:"这些当年当垃圾的钞票,现在是不是都成宝贝了?"其实不全是。
大部分常见的法币、金圆券因为当年印得太多,存世量极大,现在一张普通品相的也就值几十块钱,跟废纸也差不多。
但有些特殊品种就不一样了。前阵子拍卖市场上,一张品相极好的1948年版金圆券拍出了近7000块,还有些少见的关金券、早期法币,尤其是那些票面完整、图案清晰的,能卖到上万块。
有收藏爱好者说,现在专门有人收这些老钞票,特别是那些有特殊号码、特殊图案的,升值空间还不小。
这些老钞票的价值,早就不在"钱"本身了,它们更像是历史的"活化石",提醒着我们那段"钱不如纸"的荒诞岁月。
支持小编请右下角点赞和在看
2025年京剧币中国龙币、马年币钞即将预约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藏品之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