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迎来而立之年的《中国集邮报》是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我们银发邮友的知心伙伴。我年逾古稀,集邮了一辈子。退休后,《中国集邮报》成了我晚年“三学”的平台,为我的夕阳路洒满阳光。
一是学习新知识、接收新信息的平台。每期《中国集邮报》上都会刊登大量的信息,传播国内外邮坛大事,发布各种邮品信息,是我们观察邮坛的窗口。一报在手,消息四通八达,对邮资票品的发行变化了如指掌,使老年邮友时时接触新鲜空气,不断充实自己,避免闭目塞听,与时代脱节。另外,还能在报纸不同栏目中学到许多集邮知识,例如,对参展邮集编组的新要求、新规则,获奖邮集作者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等,引导自己不断完善邮识,提高邮集质量。近年来我编组了多部邮集参加北京市组织的各类邮展和老年邮展并多次获奖,《中国集邮报》功不可没。
二是学写邮文的平台。退休后,结合自己旅游、集邮与参加老年集邮活动的实际经历,我坚持向《中国集邮报》投稿,3年间被刊用了20多篇,虽然都是“豆腐块”,有的是图片新闻,但反映了老年邮人钟情集邮的执着精神,激励了不少老年邮友,受到大家的好评。2018年秋,我与老伴到内蒙古额济纳旗观赏了久负盛名的胡杨林,写了《夜访胡杨主题邮局》一文,发表在“走四方”栏目,做到了晚年游、邮双乐。
三是学当“二传手”的平台。我周围的老年邮友都热爱集邮,但有的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有的视力下降,阅读报纸有困难。尤其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集邮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我就当起了“二传手”,及时把《中国集邮报》上的消息传递给各位邮友。2020年《中国集邮报》推出微信公众号后,每次内容一更新,我就及时转发给老年邮友,让他们通过微信同步看到最新的《中国集邮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九旬邮坛伉俪周景云、刘尚文专心收集邮票设计家的相关资料,他们收到我转发的《中国集邮报》记者对曾孝濂先生的专访文章,喜出望外,连忙下载保存在他们收集的众多邮票设计家资料中。有邮友听说《中国集邮报》刊登了京城邮坛耆宿柳承美《我的集邮“奇遇”》后,想详阅其内容,我得知后便转发了《中国集邮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全文,邮友阅后感到受益匪浅。
作者:张泽南
来源:中国集邮报(邮发代号:1—164)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