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中国集邮报》是我人生的加“邮”站


灯火阑珊时,妻子和女儿熟睡后,我总喜欢靠在床头,默默阅读《中国集邮报》上每一篇散发着墨香的文章,徜徉在集邮文化的海洋中。

作为全国集邮联会报,《中国集邮报》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集邮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与记录者,近30年来,它肩负“弘扬集邮文化、普及集邮知识”的使命,始终陪伴在广大集邮爱好者左右。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到《中国集邮报》的情景。2015年11月13日,《中国集邮报》以《海南航天集邮研究会揭牌成立》为题刊发了我的第一篇邮文,欣喜若狂的我专门购买了一份当期报纸。拿到后,我一口气读完报上的全部邮文并大呼过瘾,从此便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从2016年起,我开始订阅《中国集邮报》。由于自己刚开始恢复集邮,邮识严重匮乏,一时竟摸不着头脑,只知道排队买邮票,是《中国集邮报》为我打开了一扇集邮的大门。

身为一名新闻记者,我积极争取成为《中国集邮报》的作者。我根据发生在身边的邮事、收集的邮品、结交的邮友,写成邮文向《中国集邮报》投稿。《海山老人的“荔枝情结”》《海南文昌航天邮局正式开业》《“绿水青山 最美邮路”户外体育赛事海口开跑》《跟随一封信一起“旅行”》《海南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邮展》等一篇篇邮文的成功刊登,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2017年7月24日,继海南航天集邮研究会成立之后,我发起成立了南海集邮研究会,邮文写作重点也随之转向南海、航天主题。在老蔡总编辑和各位编辑的支持下,我采写的邮文《一枚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庆70周年纪念封》《拜年封里的南海情》《一枚来自祖国最南端主题邮局的公函封》《以邮为马,奔向星辰大海——海南航天集邮研究会太空搭载封欣赏》《我把邮件寄到了国际空间站》等也先后刊登在《中国集邮报》上。

一转眼6年过去了,我与《中国集邮报》共同成长进步,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在邮市行情下行、集邮氛围式微和新媒体泛滥的三重压力之下,传统集邮类报刊的传播效能日渐弱化,但《中国集邮报》在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取代,始终是我人生的加“邮”站。

书写邮史。近年来,我一直把“记录海南集邮历史,传播海南集邮文化”作为自己的集邮理念,小到一枚邮戳的启用,大到集邮展览的举办,我都用集邮者的方式书写琼崖邮史。5年来,我先后在各类媒体平台发表邮文百余篇,其中大部分刊发在《中国集邮报》上。我的集邮事业也从《中国集邮报》起航,因集邮宣传成绩突出,我于今年9月当选为海南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兼任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并荣获2020年至2021年海南省集邮先进个人。

分享邮乐。我一直在为3岁的女儿寻找最好的亲子教育方式,对我来说,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中国集邮报》是我亲子教育的好教材。除了阅读绘本之外,我几乎每天都陪女儿阅读《中国集邮报》(见图)。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恰逢“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我正式启动“亲子研学邮”,秉承并实践“游玩+集邮”的亲子教育理念,与女儿一起在游玩和集邮中成长。

共叙邮情。对我来说,阅读《中国集邮报》,除了获取集邮信息、交流集邮思想、普及集邮知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结交广大邮友。例如,我时常关注《中国集邮报》推出的集邮文艺栏目,非常喜欢黑龙江省鸡西市集邮协会副会长袁守道的集邮曲艺作品,又在王新中会士的介绍下得以相识,便有感而发,为他的邮书《曲艺颂邮》写了一篇题为《一台有声有色的曲艺“邮戏”》的读后感,刊发在《中国集邮报》上。通过《中国集邮报》,我还结识了尹浩洋、纪墨、林道严等资深集邮者。《中国集邮报》在我与其他集邮同好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作者:翟小功

来源:中国集邮报(邮发代号: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