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探秘荧光的价值

    一提起荧光,可能有的人觉得这没什么希奇的,在纸*币和邮票里到处都是,随便一撮就是一堆,事实也确实如此,纸*币从三套开始就有应用,比如10元 5元荧光有简单的荧光油墨,四套纸*币应用的就更多了,801 901 802 902 805等等,到5套纸*币是全部有荧光油墨,有人说荧光因为漂亮精美而有价值,有的说量少价值无限量!
   而邮票的荧光是什么情况呢?邮票是从81年开始就有简单的应用,比如普22磷光,普22里含有荧光丝的纸张,从86年民居邮票开始使用红 黄 绿油墨印刷邮票,J T票也有使用,到编年票时使用量逐步加大,比如92年的马拉松型张,93年的毛竹小型张,2000年春节小型张等等,至2000年后基本很多纸张都是荧光纸张。
    荧光纸张 含荧光丝纸张 和荧光油墨有一定的防伪的特征,因为在80年代之前的各种印刷技术和防伪措施已落后,不能完全杜绝造假。
     在纸*币和邮票等印刷品里大量使用荧光纸张 含荧光丝纸张 和荧光油墨,而纸*币和邮票做为微缩艺术品,由国家最高最权威的钞票印刷厂和邮票印刷厂印刷,那么荧光类纸*币和荧光类邮票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收藏的潜力有多大?又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这些应该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无数收藏爱好者的一个问题。

  从第三套纸*币 四套 五套纸*币和邮票里各种荧光纸张 含荧光丝纸张  荧光油墨我全部有大量实物,那我只来阐明一些简单问题,供广大荧光收藏爱好者参考。


   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萤火虫,在夏天的夜晚,我们经常能看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抓过萤火虫的都应该看到在萤火虫的肚子上会一闪一闪的发出红 绿荧光,再比如水母和其它的一些生物也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绝大部分的动物基本不会发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探秘荧光的价值

     地球和太阳系在46.5亿年前开始形成,地球表面在大约40-38亿年前才逐渐固结成不稳定、不连续的硬壳;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在38亿年前,不产氧光合细菌或厌氧生物已经出现,这时地球上荒凉一片,陆地上没有生物和植物,只有在水里生活者一些不产氧光合细菌;从38亿年-35亿年,统治地球的就是这些厌氧生物。

探秘荧光的价值
   细菌叶绿素A,此类厌氧细菌类是不会产生氧气



  在澳大利亚西部Apex玄武岩组存在的最古老的蓝藻化石已有35亿年的历史。

  蓝藻(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光能将CO2还原成有机碳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蓝藻是一些极端环境中的优势藻类。蓝藻对人类的有益和有害作用都很显著。对蓝藻在进化历史上的一些遗留特性的了解也许可为认识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提供基础。

    原核的光能自养生物分为紫细菌、绿细菌和蓝细菌,蓝细菌进行产氧光合作用,而紫细菌和绿细菌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分子系统学证据表明,蓝藻是11个真细菌进化分枝上的一员,这也解释了为何蓝藻和其它细菌在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进化上,蓝藻是细菌和高等植物之间的纽带,叶绿体起源于蓝藻。

    蓝藻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的产物,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地球生命系统的演化。地球诞生初期的环境特征可能是缺 氧的还原性大气圈和高温的海水(>80oC),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洋底水热喷口处的化能自养嗜热细菌,活细胞进化的第一步必定是在缺乏自由氧和缺乏光照(包括电离辐射)的情况下开始的。而蓝藻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遗留了嗜热细菌的特性。蓝藻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着海洋中低浓度与高浓度磷之间的环境巨变,因此也可能获得了对磷浓度宽幅变化的适应机制。

    蓝藻是在地球生物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生物类群。蓝藻的出现及光系统II的产生,是地球生命系统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生物开始进入放氧改造大气的漫长而艰苦的历程。蓝藻在整个地球生命史占统治地位的时间极长:从最早的化石记录(大约35亿年)到明显的衰落(大约7亿年前),历时达28亿年之久。蓝藻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理化学性质。蓝藻的释氧光合作用使大气圈中的自由氧缓慢积累,大气圈开始氧化,自由氧分压逐渐增加,为真核生物起源创造了条件。随着真核生物的到来,大气氧浓度出现了剧烈的增加,建造一个坚实的臭氧层,并揭开了陆地生命的新纪元。

①蓝藻是真核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祖先;

②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氧气制造者,蓝藻的繁荣使大气圈中的自由氧缓慢积累,为真核生物和陆地生命的起源创造了条件;

③蓝藻是原核固氮生物的重要类群,在地球氮素循环中有着重要贡献。

   光合细菌具有细菌绿素,利用无机的 硫化氢作为氢的供应者,产生了光系统。原始藻类植物,如蓝藻类所具有的叶绿素a,很 可能是由细菌绿素进化而来的。蓝藻类利用广泛存在的水为氢的供应者,具有光系统,通 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随着蓝藻类的产生,光合细菌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放氧型的蓝 藻类则逐渐成为占优势的种类,释放出来的氧气逐渐改变了大气性质,使整个生物界朝着 能量利用效率更高的喜氧生物方向发展。这个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具有真核的红藻 类,同时,类囊体单条地组成为叶绿体,但集光色素基本上一样,仍以藻胆蛋白为集光色 素。蓝藻和红藻的集光色素,藻胆蛋白,需用大量能量和物质合成,是很不经济的原始类 型,所以只能发展到红藻类,形成进化上的一个盲枝。 
探秘荧光的价值
曲线1,细菌叶绿素a;曲线2,叶绿素a;曲线3,叶绿素b;曲线4,藻胆红素;曲线5,β-类胡萝卜素

    藻类植物的第二个发展方向是在海洋里产生含叶绿素a 和叶绿素c 的杂色藻类。叶绿体代替了藻胆蛋白,进一步解决了更有效地利用光能的问题。在开始的时候,藻胆蛋白仍继续存在,如在隐藻类,但进一步的进化,效率较低的藻胆蛋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而逐 渐被淘汰,所以在比隐藻类较为高级的种类,如在甲藻类、硅藻类,除叶绿素a 以外,只 有叶绿素c,而藻胆蛋白消失了。迄今,海洋仍为含有叶绿素c 的种类,包括甲藻类、金 藻类、黄藻类和硅藻类等浮游藻类和褐藻类的底栖藻类,占据优势。但这个类群不能离开 水体,仍是一个盲枝。

探秘荧光的价值

    藻类植物的第三发展方向是在海洋较浅处产生绿色植物。它们除了叶绿素a 以外,还 产生了叶绿素b。据科学家估计,叶绿素a+b 系统比之叶绿素a+藻胆蛋白系统,光合作用 效率高出了3 倍,也高于叶绿素a+c 系统。这是藻类植物进化的主流。很可能十几年前发 现的原绿藻就是这类植物的祖先。原绿藻植物出现的时间可能与原核的杂色藻类(尚未发 现)差不多,但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与当时的大气光照条件有关,杂色藻类大量发展起来 而原绿藻却停留在原始状态。后来,环境条件变为较为适合于叶绿素 生物的生长,从原绿藻植物就产生了真核的绿藻类。它们不但已产生了叶绿体,而且已经有了比较其他藻类 更加进步的光合器,即具有基粒的叶绿体。就是这类植物终于登陆,进一步演化为苔藓植 物、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几亿年前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已达到现在大气的百分之十,形成 了臭氧屏蔽层,阻挡了杀伤生物的紫外线,使陆地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条件。登上陆地后, 光合生物的进化速度大大加快,在大约5 亿年内就从原始的陆地植物发展到高等的种子植物。
    一些藻类与其他真核生物一样有细胞核,有具膜的液泡和细胞器(如线粒体),大多 数藻类于生活过程中需要氧气。用各种叶绿体分子(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蛋白 等)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光合作用90%由藻类进行,据信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上藻类在 创造富氧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浮游的藻类是海洋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有高等水 生生物的生存最终依靠藻类的存在。

   叶绿素a
   
所有绿色植物中
   
红光和蓝紫光,420-663nm
  
  
叶绿素b
   
高等植物、绿藻、眼虫藻、管藻
   
红光和蓝紫光,450-645nm
  
  
叶绿素c
   
硅藻、甲藻、褐藻、鹿角藻 鞭毛藻和褐藻
   
红光和蓝紫光,620-640nm
  
  
叶绿素d
   
红藻、蓝藻
   
红光和蓝紫光,700-750nm
  

叶绿素e罕见,见於某些金藻  金藻色素体金褐色、黄褐色或黄绿色
金藻类的光合色素有叶绿素a 、c ,β -胡萝卜素。 色素体1 -2 个,片状、侧生。 4 副色素 副色素总称为金藻素(phycochrysin ) 。由于它的大量存在,使藻体呈金黄色或棕色,当水域中有机物特别丰富时,这些副色素将减少,使藻体呈现绿色。 

叶绿素f
   
藻青菌
   
红外光波段,700-800nm
  

细菌叶绿素


各种厌氧光合细菌


红光和蓝紫光,715-1050nm

   对地球生物的进化与起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光合作用与叶绿体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对于各种荧光丝与各类荧光的价值也基本可以有个粗略的地位,最关键的就是蓝细菌 蓝藻是最早利用太阳光产生氧气,蓝藻有叶绿素A,在大气层产生臭氧层,但效率低下,之后由于藻类与蓝细菌共生进化出叶绿素A 藻红蛋白 藻蓝蛋白到叶绿素A 叶绿素C1 C2 C3,再到叶绿素A 叶绿素B,这一跨度达漫长的35亿年,才有了现在地球生物生活的环境。

   荧光的防伪级别极高,所用油墨为蓝藻 蓝细菌 藻类 各种植物或生物提取物制造,属于生物DNA防伪,

  提供几点参考,纸*币3套 4套 5套中没有含叶绿素A 叶绿素B的荧光特征,更无蓝藻 蓝细菌的光系统与蓝藻叶绿素A,鉴别方法紫外光下有红 黄 绿荧光,但在波长453蓝光下无荧光反应。

   具有蓝藻 蓝细菌光系统1 光系统2特征和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E 藻蓝素 藻红素 类胡萝卜素特征的荧光在云南民居邮票中有,为什么这些荧光放在云南民居邮票上,在建筑上是云南民居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半脊索动物在云南寒武纪地层发现以及云南是最丰富的植物王国。不同强度的荧光是不同藻类或植物进化到不同的阶段的生物DNA的提取物制作的荧光油墨,叶绿素D暂时不确定云南民居中是否有

   民居邮票是穿越35亿年,将地球生物叶绿体的起源与进化贯穿其中,没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形成丑氧层就无法阻挡太阳光的各种强辐射,更不会有后来的寒武纪大爆发,而作为众多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连续35亿年的默默奉献,才有今天地球适宜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复杂程度和文化价值与意义自己去琢磨吧

  叶绿素C1 叶绿素C2 叶绿素C3存在于湖南民居邮票 安徽民居

  其它各类荧光收藏者自己去寻找和挖掘,尤其邮票中还有很多,比如二轮鸡票是红外吸收油墨,在相应光照下是一片空白的白纸,内蒙民居和毛竹小型张是有强绿荧光等等

    荧光的鉴别紫外波长360-430 
    叶绿素A的鉴别是紫光波长430 
    叶绿素B的鉴别是蓝光453 紫外波长380左右  紫外下是黄荧光 蓝光下是鲜艳的红色  但要注意,目前国产各种蓝光效果不太好用 
    波长或仪器达不到要求  相应的荧光效果出不来的,这是尤其要注意的。

叶绿素A B C D E F是近几百年来全世界科学家进行研究攻克的难题,3次被评为诺贝尔奖,到目前依然在研究其中的各种奥秘

   提供以上资料,给一些真收藏者提供一点方向,也望广大荧光爱好者在收藏的同时能鉴赏艺术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