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中国各期邮票发展史简论

来源:新浪收藏   

1840年,世界上首枚邮票在英国诞生。目前全球各地共发行近百万种邮票,这些邮票发行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邮票时期,1840——1900年


这一时期邮票特点是:邮票图案单一,票种简单,票型类同。英国吉本斯邮票年鉴把1875年以前发行的邮票称为古典邮票,我国1878年发行的大龙票也列入国际古典邮票行列。而我们还把小龙、万寿、红印花均列为古典邮票。

中期邮票时期,1901——1944年

在这40多年里有近30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邮票约有7万余种。这段时间,由于世界发生第一、第二次大战,战争给政治、军事、生活都带来巨大的动荡,从而导致邮票发行上混乱。军事邮票、加盖邮票和附捐邮票在这期间也大量发行。中国晚清伦敦蟠龙票和大量民国邮票及解放区邮票等都包括在这时期内。

近期邮票时期,1945年至今

自1945年以来,邮票的发行又发生重大变化,到90年前,邮票的种数已超过35万,世界每年还以7千~9千种的速度增长。数量浩瀚的近期邮票与古典邮票和中期邮票相比,主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向:邮票的商业性化,票种简化和以普票纪特票为主,纪念特种邮票系列化,邮票的选题国际化。


邮票划分时期系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一致意见分为早、中、近三期,但起迄年限的认识并不统一。关于邮票的分期也可根据各国自身的特点来考虑,如我国邮票发行历史迟于黑便士约四十年,则可根据我国邮政历史的形成来分期,如早期票1878—1911年,属大清邮政时期;中期1912—1949年,属中华邮政时期,近期票1949年起属人民邮政时期。


一、反映屈辱历史的清代邮票


在清代,中国的邮票在邮政部门出现之前就诞生了,发行邮票的特权,是把持在外国人手里的中国海关。1878年,在赫德的建议下,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诞生了。(下图大龙薄纸,大龙阔边)



此后,在同样的模式下先后发行了小龙邮票、万寿邮票。

1896年,清政府设立了国家邮政。

大清邮政最初发行的邮票,是在原来的小龙邮票、万寿邮票上加盖新的面值;后来又用海关的红印花税票加盖面值暂作邮票。


在小龙和红印花邮票之后,大清邮政还发行了蟠龙邮票和宣统登基纪念邮票。

在清代,台湾地区也曾发行在当地使用的邮票,如龙马图和独虎图,龙马图票未交邮局使用。


除了国家邮政发行的邮票,大清时期还有外国在华邮局邮票(亦称“客票”)和商埠邮票。下图上海工部大龙票就是最早发行商埠邮票的一种。



二、动荡多变的民国邮票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这个时期的邮票发行状况极为混乱。

民国邮票是指1912年中华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加盖“临时中立”邮票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止,这37年间所发行的全部邮票计432套2252枚。

最早的民国邮票,是在清代伦敦版蟠龙邮票上加盖文字“中华民国”使用。民国的很多邮票是以孙中山的头像作为邮票图案的,达数十套之多,其版别、纸质、暗记等,各不相同,纷繁复杂。

最著名的民国邮票有民国五珍:

民国五珍之首是1914年北京老版帆船2元“宫门倒印”邮票;
1915年北京老版帆船加盖限新省贴用误盖为“限省新帖用”1元票;
1923年北京老版帆船3分改作2分倒盖票;
1925年北京新版帆船4分改作3分倒盖票;
1941年纽约版孙中山像倒盖票。


老版帆船2元“宫门倒印”邮票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全国各地币值、币制相差很大,因此出现了很多地方邮票,不少邮票只能在一个省用,或在几个省通用。民国后期,国家经济恶化,通货膨胀加剧,货币贬值,出现了很多高面值的邮票,有的面值高达几万、几十万,甚至达到500万!



由于经济混乱,邮票常常刚印出来就要加盖更高面值才能符合邮资需要。无奈之下,邮局只好发行单位邮票,出售邮票时,再根据当天的货币币值来确定售价。单位邮票发行不久,又不适用了,又发行了基数邮票。基数邮票以银元为基数面值,出售时收取银圆,在使用金圆券的地方则按银圆和金圆券的比价折合成金圆券出售。


三、见证革命的解放区邮票

自193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也发行了邮票。解放区时期邮票可分为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些邮票统称为解放区邮票



1930年5月由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邮票,是最早的解放区邮票。1930年10月闽西革命根据地交通总局发行了赤色邮花,邮票的图案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标志镰刀和锤子。

根据集邮家的研究成果,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共有赣西南、赣东北、闽西、湘鄂西、湘赣、中央苏区、陕北苏区等根据地都发行过邮票。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10个抗战根据地先后发行了邮票。当时的根据地环境艰苦复杂,不仅要和入侵的日寇作战,还要对付伪军的进攻,因而传送邮件主要是公事邮件,许多邮票没有面值,也不收费。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才出现了有面值的邮票。

1937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半白日图”邮票,是抗战期间的第一套区票。1938年9月,晋察冀边区邮票邮政发行了解放区第一套纪念邮票,图案是抗战军人跑步,因此它也是第一套专供军人使用的邮票。1944年3月山东战邮发行的一套邮票上,第一次印上了毛泽东的头像。解放区邮票中有一套著名的珍邮,那就是淮南区发行的“稿”字邮票。这种邮票是专供报社的记者和通讯员邮寄稿件用的,邮票的图案为五角星加上一个“稿”字。这种邮票在中国邮票史上是惟一的,十分珍贵。著名的集邮家沈增华保存的一个完整的稿字邮票四方连,至今仍是绝无仅有的孤品。



抗日胜利后,国共两党因政治内战原因,解放军解放的大片地区,这些各解放区都发行了邮票。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发行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套邮票——宝塔山图邮票。此后,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解放区以及一些新解放的地区,也都先后发行了邮票。这些邮票真实地记录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四、绚丽多彩的新中国邮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邮票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深受世界各国集邮者的喜爱,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信誉及声望。

自1949年10月到1967年3月,新中国发行了票下角开头标注“纪”字样的纪念邮票、“特”字样特种邮票。除此之外,还标注了每套邮票的总枚数、单枚邮票在全套中的顺序、总的顺序号以及发行年份等。这种做法在世界上属于首创。这个阶段的中国邮票称为老纪特邮票。其中的纪94梅兰芳邮票及小型张,特38金鱼,特44菊花,特56蝴蝶,特57黄山,特61牡丹邮票及小型张等,都是大套票经典之作!以下特黄山和纪梅兰芳邮票(各选套票其中一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邮活动也受到批判。从1967年起,中国邮票取消了志号。这时期邮票的内容多是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邮票画面都是毛头像、语录、诗词等,邮票与各地的环境相同,也沉浸一片“红色”之中,这时期的邮票被叫做“文”字邮票。其中文1语录,文7诗词,文10语录,这三套票是文票中的三驾马车。

现在最珍贵的文五珍都是未正规发行的邮票,分别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齤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图案为毛在天安门上向下面人群挥手,林手持红宝书站在毛身后);
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四十周年(图案是毛与林同在天安门上“俗称大蓝天”);
大全国山河一片红;
小全国山河一片红;
黑题词
这五枚文革票


自197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邮票恢复了标注志号的做法,但这时的邮票志号只标注总顺序号,因此被称为“编号邮票”。价值高的编号票是巴黎公社,建党50周年,工业产品,威虎山等。



自1974年起,中国邮票又恢复了标注区分纪念和特种邮票的做法,重新开始编号。下面为J8五年计划邮票和T28奔马(套票中各选一枚):



纪念邮票就以汉语拼音Jinian的第一个字母J开头,特种邮票就以汉语拼音Tezhong的第一个字母T开头。同时取消了总顺序号,恢复了每套邮票的总枚数、单枚邮票在全套中的顺序号及发行年份。这时期精品邮票大都包含在84年以前,其中T46庚申猴邮票是JT邮票中的龙头。



1992年开始,根据万国邮政联盟的规定,中国邮票开始按年份编排顺序号。邮票铭记也把原来使用了40多年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改为“中国邮政”,并增加了英文国名“CHINA”。新中国邮票记录了新中国发展的轨迹,把中国的山河风景、文化艺术、民风民俗、富饶物产搬上了邮票,赢得了全世界集邮者的关注。


五、同根同源的港、澳、台邮票

除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也分别单独发行邮票。从1862年起,英国政府在香港发行了邮票。早期的香港邮票都是反映英国王室的题材,每枚邮票上都印上英国国王的头像或标志,有着强烈的殖民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邮票逐渐出现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题材,如生肖、中国节日、香港建筑等。1995年香港发行了第一套没有英国标志的邮票,在香港回归以后得以继续使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后,尽管仍然单独发行以港币作为面值单位的邮票,但原来印在邮票上的英国女王头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香港”的铭记和有五星图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后,于1884年开始在澳门发行邮票。与大多数早期澳门邮票一样,澳门的第一套邮票充满了殖民色彩,邮票图案为葡萄牙皇冠。早期的澳门邮票上没有任何中文,直到1977年才发行第一套印着中文的澳门邮票。1981年澳门邮政司有权发行邮票后,澳门邮票上才出现比较多的中国和澳门题材。

1999年澳门回归后,澳门仍然单独发行以澳门元为面值单位的邮票。在回归后的澳门邮票上,作为殖民统治标志的“葡萄牙共和国澳门”字样被“中国·澳门”的新铭记代替。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在台湾发行使用邮票。台湾邮票上有很多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内容:珍贵的古代名画,做工精细的古物、陶瓷、漆器,历代名家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等等,都曾大量出现在台湾邮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