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度十千娑婆 化无垢世界

度十千娑婆 化无垢世界

——鉴赏中国佛教圣地(峨眉山)“普贤菩萨”1公斤金币

佛教于三千多年前在迦毗罗卫国诞生,直到公元1世纪时,一位月氏人走进中华的土地,他带来了中华史上的第一本佛经。究竟是何人将佛教的光辉引向中华的土地,当今已无法考证,而佛学,却成为家喻户晓的洪音。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我国佛教胜地峨嵋山报国寺中,即供奉着胁侍之一的普贤菩萨。《悲华经》记载云:“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

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佛教文化,光大普贤菩萨之行德,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321日发行了中国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该套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而各币背面图案则分别呈现了普贤菩萨与峨嵋山的标志画卷。其中1公斤金币背面以万年寺普贤菩萨造像为主图案,衬以祥云纹饰组合设计,并刊“峨眉山·普贤菩萨”字样及面额。币面不加冗饰,在直径90毫米的圆径中,将包罗万象的普贤菩萨坐莲骑象的经典形象刻画得精细婉润。因采用仰视角度描摹,方寸之地,竟犹如俯身于巨灵之足前,由此显见币面工艺之精湛。

            

粗略观看币面,可见普贤菩萨其坐骑为六牙白象,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种清净,四足代表四种功德。《悲华经》中记载,当普贤菩萨为转轮王第八王子时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使其十千不净世界庄严清净,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金币中所描绘的普贤菩萨之形象,恰如其分的反映着普贤菩萨之行愿,应为普贤信众心之所属。观币面,可见其盘腿坐莲,双足隐于莲中,其莲座轻落象背,背有佛光,佛光外自有祥云相随。整体画卷,比例得当,画面轻稳逸朴,独有佛家素洁雅朴之气。

 观普贤之态势,可见其头戴宝冠,身披彩衣,右手执青莲,左手握拳,这乃是普贤菩萨在金刚界之相。普贤宝冠的细枝末节处理的面面俱到,不遗漏一禺一角。因匠人的精心熔炼,这宝冠气势若虹,叶叶抖擞,与菩萨的面相相衬,更是佛光满面!观其神情,鼻若悬胆,双耳阔气饱满,耳垂圆润垂肩,颈项润直,面如满月,目凝无边之处,口无涎拖之相,似以目神洗涤世间娑婆,其心可感。如此微小面积中普贤菩萨的面貌神情竟能栩栩如生,足见金币设计之精妙!点睛之笔当数身后祥云一缕,只见祥云随着菩萨自然舒展而不散,云卷云舒透着佛家气定神凝之感。菩萨自身散发的佛光周圆边润,其尺寸与菩萨的面首比例经过精密的计算,大一分则留白过重,小一分则失气度!令收藏者叹为观止!

将视线投入“物”的刻画,只见菩萨身下莲花坐台端庄秀丽,花瓣向外微翘,每一片花瓣形状虽大体相近,却又展示了不同视角下的即视之感,自下而上逐一增大,更添恢宏!再细视莲台的阴影处理及底座的线条描画,一丝一缕尽善尽美!如果说菩萨坐莲台的细致之处需要匠人悉心雕琢,那么其坐骑灵象则需要虔诚的摹画。只见灵象力大而稳重,四足踏莲,身无坠感,双目微合,耳鼻垂顺,鼻尖内曲,如同菩萨一般不急不躁,徐徐疾进。引人注目的六牙排齐整齐,牙尖微翘,表示破障,即不畏一切障之意。象肩与象鼻的细纹完全根据生理状态原生还原,如此相态,既显佛家威仪,又不露生硬之凶相,当知其刻画细致入微。在佛教文化中,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普贤菩萨之坐骑便是大圣天王的神体,观象之神态,安顺静平,凝动如一,虽以象身示人,却深透着禅意,象身披有佛鞍,更见天王之神姿!

   普贤在金刚界又称作“金刚萨埵”,是各金刚之首,也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其警世偈说到:“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其大愿大行在这枚金币中若有回音,未开化之世人见金币若有开悟之灵犀动,若是信众见之,尤感其功德。

                       (深圳市鑫泉金银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