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大清邮票中惊现西方女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如星河的文化艺术瑰宝,成为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许许多多玄之又玄,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最经久不衰的经典代表。从《山海经》到《搜神传》,从唐传奇到明清至怪小说,甚至就连鲁迅先生也曾因为沉迷于保姆阿常所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创作了以古代神话为蓝本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当然,历史上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邮票也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邮票就是以“龙”这一神话造型做为主图的;民国时期也有根据“鸿雁传书”而设计出的“飞雁图”邮票;新中国邮票中的神话系列更是不胜枚举,“西游记”、“八仙过海”等都极受集邮爱好者的喜爱。可是,大家也许想不到在清朝末年还曾有一枚叫做“上海开埠50周年”的纪念邮票,竟是以西方的神话典故为设计素材的,这在中国早期邮票中可是非常罕见的。



晚清大龙邮票、民国飞雁图邮票、新中国的“西游记•蟠桃园”邮票和“八仙过海”小型张都是以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为主题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史学界有一个说法:“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去西安;研究五百年的历史,就去北京;而研究一个世纪的历史,就去上海。”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渔村。它第一次引起世界的注意便是因为一纸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外国商品、资本纷纷通过这里流入中国。上海不但逐步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更成为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第一个“租界”。

为了通商贸易的便利,英国殖民者不但在这里开设洋行、设立码头、开办银行,更建立了中国近代邮政系统的雏形——上海工部书信馆。1865年,英国人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行了第一枚邮票——“上海工部大龙”邮票,这比我们熟悉的清政府的首枚邮票——“海关大龙”还要早了13年。1893年,在上海开埠五十周年之际,上海工部书信馆还特别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而与以往的邮票中多以中国本土元素为主的特点不同,这枚纪念邮票的“主人公”竟是西方神话中的“时运女神”福尔图娜。


1865年发行的“上海工部大龙”邮票(左图)和1878年发行的清朝“海关大龙”邮票(右图)

 

福尔图娜是罗马神话最古老的女神之一。作为时运女神,她司掌着人间的幸福和机遇。在西方神像中,福尔图娜常常一手拿着象征丰饶和富裕的羊角,一手拿着主宰人们时运的方向舵,站在旋转的飞轮之上。西方人认为,福尔图娜手中的方向舵和脚下的飞轮转到哪里,就把人们的时运带到哪里。但由于方向的变化不定,福尔图娜脚下飞轮也用以象征祸福无常,惩罚那些贪得无厌之人。


古罗马神话中的时运女神福尔图娜

 

在世界三大寓言集之一的俄国“克雷洛夫寓言”中曾记载了一个“时运女神与乞丐”的故事:一个沿街要饭的乞丐提着一个破旧的口袋,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怡在此时,时运女神福尔图娜出现在乞丐面前,她说:“我有心帮助你,你把口袋张开,我会用金币把它装满,不过如果是金子从口袋里掉在地上,就会化为乌有!”乞丐听了兴奋得喘不过气,他张开口袋拼命的装金币,口袋渐渐沉重起来,他却还一再的不知足。最终口袋撑破了,洒落一地的金币顷刻间就化为了尘埃。福尔图娜也消失不见了!


1893年,带有殖民地性质的上海工部书信馆发行的“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整版邮票,以西方的“时运女神”福尔图娜为主图,借以希望源源不断的好远可以接踵而来。如今,这张50枚连张的整版票价值80000元。

英国人非常信奉时运女神,认为国运的昌盛和土地的肥沃都与她有关;她是幸福和成功的象征,而“福尔图娜之轮”则代表偶然的机遇或意外的好运气。英国人从1843年到1893年这半个世纪中,的确通过在中国的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这可得感谢时运女神的眷顾。而在“上海开埠50周年”之际,发行一枚以福尔图娜和她的“幸运之轮”为主题的邮票也是相当合乎常理的做法了。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来资本客观上给上海带来了一次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上图为晚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在上海筹建的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