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80年代,邮政部门坚持“人民邮电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发挥优势,适应市场,规模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传统业务,积极发展新型业务,使业务结构趋向合理,邮政业务量有较大发展。
一、大力发展传统业务
函件、汇兑、包裹、报刊发行等传统业务,改革开放后均有很快发展。
首先是函件业务,从1980年起,函件业务量逐年土升。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业务量的增长超过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极大提高了全社会的用邮水平,而且函件业务的用户构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财贸金融等单位之间联系增加,来往的文件和各种信息资料急剧增长,促进了函件业务发展。单位之间邮寄的函件由过去的占40%左右,增加到占50%-60%。特别是工商企业单位,为了获取信息、推销产品,大量地向各地邮寄商品广告、目录、订货单、征询单等。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事业迅速发展,邮寄各种报刊、图书、教学辅导材料及各种竞赛答卷、评佳选优选票等大量增加。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交往的增加,节日期间贺年明信片业务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全国函件业务量达到548,711万件,比1978年增长93.5%。
其次是包裹业务发展迅速,用户构成发生较大变化:个人包裹件数逐渐下降,商品包裹比重不断上升。这是由于乡镇企业、城市集体小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有很大发展,它们通过邮寄以打开销路、扩大市场,商品包裹急剧上升。商品包裹已占到包裹总数的二分之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占到80%。而居民所寄包裹已减少到占包裹总数的60%左右。1990年全国包裹收寄量达到9690万件,比1978年的7400万件增长31%。
三是报刊发行业务,这一时期,报刊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呈爆发式的增长,而邮政部门运输投递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对邮发报刊发行的接办工作;同时,社会报刊尤其是以城市发行为主的报刊,形成了自办发行热,而邮政部门又缺少积极发展报刊发行的对策,以致在80年代后期报刊发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邮政利用全网的网络优势和几十年办理报刊发行的经验,经过广大邮政人员积极工作、顽强拼搏,积极接办、改善服务,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报刊发行部门和报刊零售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批销户,加强报刊零售工作,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促进了报刊发行工作的深入发展,使发行量大幅度增长。1988年,邮政发行报纸达到984种,每期发行1.4亿份;邮发杂志达到2866种,每期发行达到1.53亿份。1990年报刊发行稳中有升,8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量增加农村局所,增加乡邮投递人员,发展委代办和邮路承包,农村投递有了很大改善。报刊发行已遍及全国城镇并深入广大农村、山区和边疆各地区。发行到县和县以下各地的占发行量的50%,有些省占60%。邮政部门把主要报纸列为与信函相同的次序优先发运,发行量大的报刊用航空版、传真版分地印刷,分片供应,报刊传递速度明显加快。
此外,进入80年代后,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汇兑业务有了更大的发展。汇款的张数和金额逐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积极发展新型业务
(一)积极发展邮政储蓄。经过较长时间准备,1985年9月,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先在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3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邮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通知”,决定于1986年4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3月25日,邮方兴未艾的邮政储蓄政总局在郑州召开全国邮政储蓄座谈会,提出“多办、快办、办好”邮政储蓄,充分发挥邮政通信点多、面广的优势,为广大人民提供储蓄方便,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确定1986年邮政储蓄建点1000个。到年底,全国共开办邮政储蓄点2794个,仅山东省邮政储蓄点就达500个。
各地邮政部门积极开展邮政储蓄宣传活动,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广泛宣传邮政储蓄,促进业务发展。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服务,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揽收活动,既方便群众储蓄,又增加了收储余额。1986年7月1日起,邮政部门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城市试办邮政活期储蓄异地存取业务,深受欢迎。又先后开办"集邮有奖储蓄"、"定期定额储蓄"、"代发工资转存"、"汇款转存"等新的储蓄种类,尤其在1988年,面对物价上涨、储户挤兑储蓄存款的不利局面,邮政部门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办了保值储蓄、高档紧俏商品奖售储蓄、房屋有奖储蓄、安装住宅电话有奖储蓄等新储种,深受群众欢迎,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系列邮政有奖储蓄。
自1990年1月1日起,邮政储蓄业务改为邮政部门自办,人民银行对邮政部门支付转存款利息和保值贴息,储户的存款利息由邮政部门支付,邮政部门获得的利差收入即为经营收入。经营方式的改变,为邮政储蓄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增加了经营难度和风险。各级邮政储蓄部门狠抓经营管理,强化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较快地适应了业务关系的变化,促进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1990年,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81.07亿元,全年净增80.47亿元,增长80%。全国有储蓄网点17,305处,仅次于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名列全国第三位。实践证明,邮政储蓄是一项既利国利民、又利于邮政企业自身发展的金融业务。
80年代末,邮政还开办了代办保险和代理发行国库券业务。1988 年底,全国14个省、区、市邮政部门共开办了325个代办点,代办险种逐步发展到30多种。1988年4月,邮电部受财政部委托,由邮政储蓄网点代理发行1988年国库券。至当年底,全国邮政储蓄窗口共代销1988年国库券7400余万元。
开办和大力发展特快专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增加,中国邮政从1980年7月15日首先开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从1984年11月1日开始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
各邮政企业十分重视提高特快专递的质量和信誉,实行统一的时限管理,科学地组织生产作业,最大限度的减少中转环节,积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为了有效地发展这项业务,邮电部于1985年成立中国邮政速递公司,各局增加了专用车辆和服务人员,改进了内部作业组织,普遍开展上门揽收。同时,各地邮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业务范围,开办了同城快递、超常规快递、鲜花礼仪、代收货款、代客报关、国际特快送款等业务。
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的开办,加速了信息传递,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业务发展。1990年,完成34,328万件,十年间业务量增长近140倍。
(三)开办邮政快件和电子信函业务。为提供更快的通信服务,邮政部门自1987年11月10日起在全国196个大中城市试办u邮政快件"新业务。从1988年5月1日起,扩大开办范围,全国有1960个市县同时办理国内邮政快件业务。这项业务开办后,发展迅速,到1990年共完成291亿件。
电子信函具有综合邮政通信普及、电信传递迅速、文字传真准确的特点,使用方便、传递迅速、经济实惠,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1985年10月至12月,邮电部门先后开办了广州|一一香港、广州一深圳和珠海、 广州二澳门的电子信函业务。此后,其他各省区市也陆续开办。
(四)开办邮购业务。自1985年4月起,各地纷纷成立邮购公司,大力发展定向邮购。各邮购公司充分发挥邮政点多面广、四通八达、迅速安全、信誉良好的优势,努力拓展业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988年,全国邮政邮购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邮购商品上万种,服务范围遍及各省、区、市,成为社会商品流通渠道的补充。同时,还十分注重社会效益,想方设沾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1988年9月, 17个省会邮局的邮购公司在天津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开展横向业务联系,组建全国邮购网络,实现广泛协作与联合,形成统一的邮购体系和通畅的邮购网络。
三、积极发展国际邮政业务
1979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贸易往来和多种形式的 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和发展,国际邮政业务发展较快:首先,国际航空函件增长率大于水陆路函件。1983年以来,中国出口国际航空函件增长38.1%,平均每年增长7.62%;进口航空函件增长62.68%,平均每年增长12.53%。其次,国际信函量大幅度增长。国际信函、明信片的重量, 1983年仅占函件总重量的2% - 3%,到1987年已占6.1%。
1980年10月,中国同美国签定了邮政包裹协定和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的协定。在此前后,还同许多亚非拉美国家建立了直接通邮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国际邮政通信质量,邮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努力改善出口国际水陆路邮件总包的运输,加快了中国出口国际水陆路邮件的邮运速度。二是积极开拓国际邮政通信服务的新领域。试办国际及港澳地区“有声信函”业务;恢复国际“快递”函件业务。三是为提高国际邮政通信质量和运递时限,制定了《关于加强国际邮政业务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和《国际邮件查询处理办怯»,对国际邮政业务作了统一的规定;同时,积极推行国际函件规格标准化,方便邮件的处理,为实行出口函件机械化分拣创造条件。四是根据有关汇率变动情况,自1988年5月10起,调整了国际函件和包裹的收寄资费。
到1991年,我国已与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通邮关系,国际邮件的互换局和交换站已增加到40多个;先后开辟50多条直达国际航空邮路,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特快专递业务关系;中国已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邮票,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换邮票。中国邮政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为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大力发展集邮业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集邮事业又迅速恢复发展起来,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全国集邮业务。邮电部决定恢复“中国集邮公司”, 1979年6月,邮电部决定成立"中国邮票总公司",办理国内外集邮业务,加强对集邮工作统一领导管理。从1980年起,恢复了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在邮政部门限售一年的规定,对建国以来的邮票进行了第一次大幅度的调价,这些措施促进了集邮业务迅速发展。为促进集邮业务的健康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各地普遍开办新邮预订业务,增加和扩大了集邮服务点。到1990年,全国集邮服务网点已达5058个,从事集邮业务的工作人员发展到8700人。同时,为配合重大纪念活动和宣传建设成就,制作了大量各有特色、精美的集邮品,既适应了集邮爱护者的需要,企业又收到了较好的效益。至1990年,全国集邮业务总收入达到3.7亿元,年均递增25.9%。
中国邮票总公司于1980年举办建国以来30年最佳邮票群众性评选活动,有十几万集邮爱好者投票评选,扩大了集邮活动的影响。1983年11月,举办建国以来首 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会模空前,展品多达9佣00框, 1万多个贴片,参观人数达13万人次,促进了集邮活动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l月,正式成立“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1983年7月和8月,“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先后一致通过接纳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为正式会员。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国际集邮界。
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邮票在沟通海峡两岸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一般民众可以来大陆探亲后,大陆邮票随之进入台 湾,赢得了台湾同胞的喜爱,形成了收集大陆邮票的热潮。
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