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自1878年委派德璀琳试办海关邮政,到1896年才由清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大清邮政)。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谋取中国邮权,赫德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通信组织是多种多样的。有官办驿站、文报局;有商办民信局、侨批局;有帝国主义国家私设的“客邮”;有租界当局、洋商、投机分子等办的“本地邮局”、“书信馆”; 有半华半洋的“海关拨驷达局”;还有“华洋书信馆”等等。这就形成清代通信事业的复杂局面。
历任中国海关税务司的英人葛显礼,是赫德谋取中国邮权的得力助手。葛显礼与赫德共谋,以“开办国家邮政,可以限制客邮” 等为借口,大造舆论。他抨击日本“客邮”说:“美国驻汉口,代理领事克宁汉,是旗昌公司的代理人,他最近被日本政府派为日本在汉口的邮政代办”,“是一种不合理的特权,中国当局应当予以纠正。”他还说:“中国虽然久已有了很好的驿递制度,但是不替商人带信件,因此商人只好通过私营企业传递信件,这种传递信件的办法迟缓,不经常,花钱多,而且不可靠”;“中国过去已经仿行了西方的许多新政,例如造船厂和兵工厂等等,现在继续仿照西法设立象邮政局这样的机构,也已经是时候了”;“中国为了维持自己的体面起见,也应当开办邮政来满足这个需要,而不是让别的国家去办”。1885年,由葛显礼主持,翻译了香港邮政条规123条。因为葛显礼的华文文案李圭兼任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的洋务委员,李圭即将此译稿抄送薛福成。薛福成曾出游各国,对西方邮政很感兴趣,因而使向葛显礼征询开办邮政的意见。葛显礼提出条陈十五条,力主开办邮政,薛福成表示同意和支持。于是薛福成把这些意见呈报两江总督曾国茎,由曾转送清政府,总理衙门分别向江海关道、总税务司赫德及南、北洋大臣等征询意见。
葛显礼条陈的主要观点是:与其坐使外国“客邮”在中国口岸任意设置,失去大国体面,莫若由中国自办邮政,收回邮权。他说,如果中国不自办邮政,外国邮政的设置,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中国能自办邮政,外国邮政自必撤退。他举日本为例,说日本未办邮政以前,英国也在日本设置过“客邮”,自日本自办邮政后,英国邮政即自动撤退。如果中国能自办邮政,通知香港英国当局,则英国在华“客邮”,自可撤退。英国撤退,其他各国邮政也必自行关闭。葛显礼接着进一步谈到中国自办邮政的办法,他说如果中国邮政不能交给各国信服的机关,有个妥善办法,则各国“客邮”也不一定能够邃然撤退。而各国最信服的机关莫如中国海关。因此,中国邮政应由海关兼办。一来海关华洋人员通晓各国语言文字,能掌握各国来往船舶时间,办理通信一定迅捷,二来还可利用海关现有一套人员,经费无庸另筹,办好了不但便国利民,还可增力日一笔财政收入,获益无穷。最后,葛显礼还为自己开脱说,他本人纯系因为“食傣中国有年,极欲帮助中国官员收回自有权利,以尽报效之忱,并无他意”。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清政府官员的支持。总理衙门责令赫德考虑,是否可由海关正式开办邮政。赫德看到清政府找到他头上来,就喜不自禁地给葛显礼写信,说什么,他几年来试办邮政就是为了"保存着火苗,不使熄灭",争取由他开办中国国家邮政。赫德还说:邮政好办,“只要政府一声令下,就可以行动起来”,但要有人有钱。他夸奖了葛显礼一番,并把葛显礼的建议比喻为“已经有了船和机器”,但还缺少蒸汽,欲有蒸汽,就需要煤和水,也就是要人要钱。赫德在密信中透露了自己的五点意图,对葛显礼再三叮嘱道:在奉令开始之前, 暂时不得向外公开。
赫德与葛显礼来往交换这些意见时,正是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赫德试办海关邮政的前一年。等到赫德取得由海关试办邮政大权以后,他仍在表面上坚持,一不向清政府要人,二不向清政府要钱,但却坚持一条,海关兼办邮政必须由清政府皇帝正式“降旨”批准。而总理衙门所顾虑的却是如果正式开办邮政,能否收回“客邮”,是否会伤及民信局,引起人民反抗,故迟迟不决。赫德一再表示,如果由海关兼办邮政,“绝不会伤及小民利益”,也“不会给政府驿站造成困难”。1890年,总理衙门批示说:“所拟办法,既对民局无损;可将邮政推广(按指试办的海关拨驷达局),有规模,再请旨施行。”但在此期间,各国“客邮”不断扩充,无法阻止。1892年,南洋大臣刘坤一、北洋大臣李鸿章纷纷上禀说,若不赶快正式开办邮政,“异日中国再议推广,必要维艰”。赫德也对总理衙门施加压力道:“数年来创办艰难,若不奏请(皇帝)创办邮政官局,以为推广之计,恐将另生枝节。”他列举清政府驿站的种种弊端,说每年开支三百万两,办的如何糟,主张裁汰驿站,改办邮政。其他如郑观应、康有为等,也都赞成立即开办国家邮政。1896年,南洋大臣张之洞又奏请开办国家邮政。于是,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奏折和赫德所拟邮政章程,奏请光绪皇帝正式批准。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批了“依议”二字。总理衙门即据以委令赫德为“总邮政司”,“专司其事”。从此,“大清邮政”正式开办。赫德当即于3月24日电告前英国驻4公使欧格讷说:“奉旨由我开办邮政,尚未接到公文,三十年的旧话,二十年的经验,最后终于成功了”。赫德夺取中国邮政大权的野心终于实现。
1896年,经过三十年的酝酿,从海关兼办邮递到海关试办邮政,中国近代邮政才得到政府的批准,以大清邮政的名义(实由海关管理),在全国兴办起来。这种由海关管理邮政的体制,带有满厚的殖民地色彩。这说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的中国,采用一种先进的通信方式,往往和主权的丧失伴随在一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内容来源:《中国近代邮电史》
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