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9

最早的古代邮传——烽火传信与古代邮驿

来源:中国集邮

 

    古代神话中有一段关于商纣王使用烽火的记载,把我国早期的“声光”通信,提到大约3000年以前。据王子年写的《拾遗记》记载,昏暴的纣王想要吞并邻国诸侯,命令宠臣飞廉到附近邻国去搞颠覆活动,并在当地点燃烽燧向纣王报告。纣王登台看到了烽火起处,立刻兴兵前往,灭掉那个国家,俘虏其民,抢掠其妇女,供己淫乐。这一行动引起了天神的愤怒,天神派神鸟下凡,口中衔火如星之照耀,以惑乱飞廉的烽火之光,致使纣王找不到目标,茫然无措。商纣只好停止了攻伐邻国的活动。这段神话告诉我们,可能在商朝末年,我国已经知道用光来通信的技术,比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还要早400多年。


    据甲骨文记载,商纣王时候,已经普遍利用了音传通信的手段。史学家郭沫若和陈梦家曾在自己的甲骨文专著中,几次引到“[壴女]”这个词。郭老说此词“读若戚”,“其字形像于鼓”,好像旁边有人跪而戍守(《卜辞通纂考释》第431、512、513片)。陈梦家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古代的击鼓之人。通过响亮的鼓声,“边地诸侯报告敌国之入侵”(《殷虚卜辞综述》239页)。这是一种古代的边报。此字的频繁出现,说明商代末年已出现了有组织的音传通信活动,最广泛的使用是在当时的边境地区。


    商朝对道路管理有严格的制度。甲骨文里记载说,为了旅途方便和防止不测,在通衢大道沿线,商朝政府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这就形成了商朝最初的驿站制度。起先这些据点称为“堞〔die蝶〕”,大约是用木栅墙筑成的防守工事。照韩非子计算法,当时50里设置一处。后来这些堞发展成为“次”。“次”是止舍安顿的意思,即逐渐成为可以暂住的旅舍之类。当时有霍次、齐次、淮次等名目,就是在霍、齐、淮地止宿的临时客舍。再后,又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羁”,古人注羁为“过行寄止者”。这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学者们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驿站一类的特别设置”。商朝时候,羁还未冠以特别的地名,是按道路前进的次序依次排列命名的,甲骨文中曾出现一羁至五羁的记载,也即第一站到第五站。据估计当时“三十里一宿”,第五羁当距王朝约150里之遥。这些羁,不仅供止宿,而且供应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