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一段鲜为人知的两岸通邮史

来源:中国集邮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缘故,海峡两岸正经历着骨肉分离之痛。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家书抵万金”的诗句,道出了通信的宝贵。今天,在海峡两岸的通邮之路上,有许多坎坷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述其中一段鲜为人知的通邮史:香港内详封。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通航、通邮、通商),结束隔绝、对峙状态。同年5月5日:邮电部正式开办寄台湾邮件,比照香港、澳门地区资费计算邮资。因是大陆单向开放寄台邮件,台湾当局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海峡两岸同胞亲情难书。

1988年3月22日,台湾邮政局撤销禁令,确定委托红十字会受理两岸通邮事宜。由台湾寄往大陆的信函,不粘贴邮票,不书写台湾地址,寄件人处仅写“香港内详”字样,故称之为“香港内详封”。

 

香港内详封邮寄方式独特,由大小两款信封组成,大信封为中式封,印有“台北邮局第50000号邮政信箱”字样(即红十字会租用信箱),大信封内装有写着“香港内详”的,用于寄至大陆的西式航空信封。


“香港内详”四字起初为手写,后由红十会印制了专用信封,将“香港内详”四字印在封上,颜色有红、蓝两种。

香港内详封自1988年4月18日启用,当日便收寄了4200余封信。然而这种繁琐的通邮方式引起了台胞们的强烈反对,台湾邮政在两岸三通的趋势之下,宣布于1989年6月10日起,可直接从台湾投寄至大陆的信函。同年7月1日,台北邮局第50000号邮政信箱停用,在其运转的14个多月中,共受理邮件369万余件,做为历史的特殊产物,这些实寄封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