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 波

姚秋农,祖籍湖北汉阳县(今属武汉市),1916年3月29日出生于汉口。青年时期毕业于汉口汉光中学。退休前长期从事摄影工作。业余酷爱集邮,藏品丰富、著述甚多,曾活跃于重庆、武汉两地,享誉邮坛。
1935年,姚秋农中学毕业后不久,来到江西庐山牯岭的某山货商号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受广东籍邮人林壁声的影响,开始爱好集邮,随即经常向苏州、上海等地的五洲邮票社等邮商函购邮品。
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他与家人一起于离汉入川,同年冬辗转抵达重庆。在客居重庆近9年期间,姚秋农结识了郑汝纯、赵翔云、吴乐园、郑大镛等活跃于当时重庆邮坛上的各界知名人士,与他们经常聚会,交往甚密。与此同时,他经阎东魁、钟韵玉等外地邮友介绍,陆续加入了西安的“甲戌邮票会”、上海的“新光邮票会”、贵阳的“金竹邮票会”、兰州的“金城邮票会”以及“成都集邮会”和“天津邮票会”等我国当时著名的集邮组织,从此与赵善长、李弗如、钟笑炉等各地著名集邮家通讯来往,并多次荣获上述各家著名邮会的“永久会员”资格。他一贯热心支持各地集邮组织的活动,时常捐款或捐赠邮品,资助各地邮会及其会刊。
1943年初,他积极参加了在重庆的各地集邮者共同创办“陪都邮票会”(后正式成立时改名为“重庆市邮票研究会”)的筹备活动,是该会30名发起人和9名筹备员之一,并连续两届当选为该会理事兼研究部成员,参与中外票品的审查、质疑、解答、研究等活动,并提供展品参加了1946年2月举行的“陪都邮票展览会”。
抗战胜利后不久,姚秋农曾经从重庆邮商艾元俊手中,幸运地交换到2枚珍罕的“纽约版2元中心倒印票”,并于1946年初夏从重庆赴沪访友途径汉口期间,出示给在汉口的新老邮友们欣赏,可惜此后这两枚难得的民国珍邮,因故又先后出让给外地邮友。此外,他还在东川邮政管理局的集邮组窗口,发现并购买到香港大东版烈士像一分票(无水印)倒盖“国币拾圆”整张票50枚,并将其中14枚寄到武汉,转让给多名邮友收藏。
早在1940年6月,姚秋农就在《甲戌邮刊》上发表了第一篇邮文《沙坪坝邮亭记》,记述了重庆西郊小镇沙坪坝当地的邮政服务情况。此后,他积极发起并参与重庆市邮票研究会组织的“中信版邮票研讨笔谈会”活动,撰写了大量关于各地发行的改值邮票种类、“中信版”邮票各版别用纸与齿度分类等长篇论述及相关短讯,陆续发表在《陪都邮声》、《邮讯》、《金竹邮刊》、《邮苑》、《万寿》等后方各地的邮刊上。
1943年春,他应邀参与了资深集邮家党恩来编著的《国邮要目》的校订工作,并负责该书在当地的印刷事宜,其后又以自家的通讯地址为该书的分销处,令这本重要的集邮工具书,在大后方邮坛一时“洛阳纸贵”,很快销售一空。
江苏省籍资深集邮家张枕鹤,抗战胜利从重庆返回南京后,曾经撰写集邮随笔《邮坛浪墨》,其中专门介绍在重庆期间的“姚秋农先生居沙坪(坝)……莘莘学子爱好集邮者,无不乐与交游,且备复品颇多……,一时西南邮坛间无人足以抗衡也”。1949年初春,汉口邮友吴雅南在《武汉邮风》月刊发表《邮人小志——姚秋农》短文,也称赞姚秋农“在(四)川有变体(票)专家之称”、“其酷爱邮票及邮人,为不可多得之集邮家也”。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秋,正值年富力强的姚秋农,带着家眷从重庆返回湖北老家定居,在汉口闹市区的中山大道1223号街面,开设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天津照相馆”,此地随即成为汉口集邮者时常聚会的场所,并多次举办由他和朱汉清担任主拍的小型邮品拍卖会。在此前后,他还加入了在外地新成立的无锡集邮研究会和广州邮票研究会,继续与各地邮友密切保持联系。
1948年下半年,他加入了由屠鼎芳、任福田、王培德、许国安、吴雅南、庄子植等多名武汉资深集邮者联合组成的“武汉邮风社”,成为戴行遥、李国涛两人编辑的《武汉邮风》月刊发起人兼顾问之一,撰写许多集邮研究性文章,大力推广、普及集邮知识。同年年底,他又与屠鼎芳、傅铭山、金中甫、杨关平等人一起,参与了“汉口邮票研究会”的筹备活动,被推选为该会的10名筹备员之一,并多次捐出邮品和资金,赞助该会组建及出版会刊,还将自宅作为临时会址,可惜后来由于诸多原因,该会未能正式成立。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后,姚秋农曾与其集邮弟子黄永江等人积极收集、研究各种解放区邮票,并一度拥有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军人”无面值纪念邮票等许多解放区珍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与上海钟笑炉、史济人等外地邮友书信往来,告知本地集邮状况并交流邮品。
上世纪50-60年代,他在本职工作之余,长期与屠鼎芳、任福田、姜士楚、乐美琮、刘国霖、朱汉清等本地邮友保持着密切交往,时常聚会活动,互通有无,甚至在1966年春“文革”爆发后,在自己被蛮横狂热的极左分子非法“抄家”、多年的藏品遭到重大损失的情形下,他仍与任福田等邮友保持交往,并热心参与、协助操办本地的尹凤栖、易竞存等老邮友去世后的丧事。
终于迎来了“文革”结束,已届花甲之年的姚秋农,逐渐恢复了与外地邮友的联系。1979年他从武汉市长江摄影社正式退休,此后便时常参与在本市江汉路等地自发开展的邮品交换活动,并与外地邮友加强了通讯联系。
197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大庆之日,他满怀喜悦的心情,来到住家附近的武汉市上海路邮局,不仅购买了邮电部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邮票,而且还利用一般美术信封,自制了几枚国庆30周年纪念封,并幸运地加盖到“文革”后本地首次启用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湖北武汉”全国性统一图案纪念邮戳。
从此时开始,他对《祖国风光》、《民居》、《万里长城(明)》等新发行的普通邮票及其实寄封,及时地进行了广泛收集,并制成贴片供研究、欣赏。他勤于思考,观察仔细,曾在广州《集邮家》、《武汉集邮》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近期普通邮票的短文,并编写了长篇文稿《中国人民邮政普通邮票》,收录于《湖北集邮文选》第一辑。
退休后的姚秋农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了上世纪80年代初重新兴起的新中国集邮热潮中。1982年秋,他赴上海、杭州等地旅游访友,与暌违多年未见的老友张包子俊、居洽群、傅德霖等人相会,受到热情款待。次年下半年,他接受湖北省邮协的重托,参与了首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湖北省展品的选送工作,不辞辛劳地多次往返北京与武汉之间,其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出差北京停留期间,他应邀出席了全国集邮联和《集邮研究》编辑部合办的“红印花加盖邮票座谈会”,与各地的许多新老邮友见面,令他感到满心欢喜。在此前后,他与北京袁香举、甘肃杨世昌、重庆蓝为汉、青海吴廷琦、贵州任尔勤等老友频繁通信,交流邮识并交换邮品。
1983年春暖花开之际,老当益壮的姚秋农,接受新成立不久的湖北省暨武汉市集邮协会的委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湖北省暨武汉市首届集邮展览”的筹备工作,并选送多部邮集亲自参展,荣获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当年11月首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北京举行,他的参展邮集《纪、特、普、航、欠版式研究》荣获铜奖,其后还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邮展获奖邮集展览”和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罗马尼亚邮票展览”。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刚刚单独成立不久的武汉市集邮协会,决定在1984年10月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武汉市首届集邮展览”,姚秋农再次应邀参加了这项邮展的筹备工作。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至始至终,任劳任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相关的各项工作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选送专题邮集《我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参展,受到各方面人士的高度称赞。
在全国集邮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1987年10月,姚秋农与任福田、姜士楚、刘国霖、欧阳承庆等武汉邮坛“五老”一起,提供展品参加了武汉市硚宫邮协与湖北省天门县邮协联办的“五老邮展”,陆续在武汉、天门、大冶、钟祥等湖北省内各地巡回展出,获得极大好评,并难得地被载入《1987年武汉年鉴》,其人其事由此永远记入地方史册。
1991年以后,他的传统邮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邮票》被选送参加“光辉的七十年——纪念建党七十周年全国集邮展览”荣获银奖,又参加1993年湖北省邮展荣获镀金奖,并选送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周年‘93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再度荣获银奖。
自从退休以后,姚秋农重振当年的集邮雄风,为湖北省集邮、武汉市的集邮事业四处奔走。他光荣地出席了1983年1月召开的湖北省暨武汉市集邮协会首届代表大会,此后多次当选为湖北省、武汉市邮协理事或常务理事,并被聘任为湖北省邮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邮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以来,他先后被湖北省邮协和武汉市邮协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会员”而受到表彰和奖励。
值得骄傲的是,为了庆祝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五周年,1987年11月,姚秋农作为湖北省评选出的集邮“先进个人”之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首次“全国集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令他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从北京载誉归来之际,这位从青年时代就开始集邮的古稀邮人,深有感触地表示“只有在新社会,我才能得到这样高的荣誉”,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姚秋农一贯待人真诚,诲人不倦。他曾先后受聘担任江夏集邮研究会、楚天极限集邮研究会、湖北省邮协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的顾问,积极地参与湖北省邮协、武汉市邮协、硚口工人文化宫邮协和武汉专题集邮者联谊会开展的各种活动。1988年7月10日,为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他出席了湖北省邮协在汉阳琴台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并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大龙邮票的发行经过、版式特征等情况,给邮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3年以来,姚秋农以自己的丰厚邮识和实践经验,多次参加本地各种规模邮展的评审工作,经常在省内的集邮骨干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中普及集邮知识,讲授传统邮集的编组方法,辅导各地的邮友们编组邮集参展。
由于年事已高,80岁以后的姚秋农逐渐减少外出参加集邮活动。1990年以来,他多次以书信及电话访谈等方式,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和回忆文字,协助重庆市、湖北省邮协的相关人员核实、解决了编纂当地集邮史中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集邮史》,还是重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重庆集邮史》书中,都对姚秋农早年在重庆的集邮事迹给予了充分的记载,足以表明他当年对抗战后方邮坛所作出的贡献。
2002年11月,作为省内硕果仅存的几位资深老集邮家,姚秋农被湖北省邮协评定为第一批直属省级会员之一。次年年底,由湖北省邮协编撰的《湖北集邮史》正式出版,其中对他长达数十年的集邮生涯,在许多章节中进行了翔实的叙述和高度的评价,令这位87岁的集邮老人深感欣慰。
在平安地度过了庆贺90大寿的家宴后不久,2005年4月8日清晨,姚秋农在汉口的住所内安详辞世,享年90岁。自从姚秋农先生逝世以后,本地邮友们在各种集邮活动的场合,时常面对他往日奋笔书写的许多纪念封、片,在欣赏他寄发的诸多邮品上那熟悉的笔迹的同时,不禁睹物生情,思念故人,并盛赞他为本地邮坛所做出的功绩。在纪念姚秋农先生逝世1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仅应该缅怀他的集邮业绩,更应该发扬、光大他的集邮精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持续发展荆楚大地的集邮事业而不懈努力。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