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苑》是四川成都邮票会的会刊,1942年10月创刊,1949年10月终刊,共跨7个年头,总计6卷35期,1995年郑州集邮小组复印合订本为16开460页。1946年著名集邮家叶季戎接手后,倾注了全部心血,将《邮苑》办成了当时的一流邮刊。
创刊号上,著名集邮家李弗如和吴孔昭分别撰文,说明成都邮票会与《邮苑》的创刊过程。 1941年11月,“因吴孔昭汪剑魂二君之热心约集,乃与王育中、李有年、潘志复,及鄙以六人之名发起,于本月二日,召集第一次邮人座谈会于王君寓所,到会者十有四人,济济一堂,为蓉城第一次之大会。此后每月一次,由各邮人约集,茶叙饭聚,迭为宾主,如此者将及一载,谓为本会之前身。”后以李有年家为临时会所,第6次茶话会时,推选吴孔昭为主席理事并通过简章,于1942年7月12日正式成立成都邮票会,会刊取名《邮苑》。
由吴孔昭撰写的创刊词说:“据编者观察,当前集邮之风虽盛,集邮同好虽多,求其勇往直前始终不懈,结果成为真正集邮家者,有如凤毛麟角。考其原因——实由一般人士,只知收集,未遑研究,一时好奇心动,人集亦集,及至兴趣减低,遽尔中辍。不知同一邮票最低常识,即有正体变体版式刷色,种种区分。进而稍加探讨,分门别类,经纬何止万端。果能“玩索有得,”必致“欲罢不能”。此种现象,为每一集邮家必经阶段。故最终结论——集邮者重邮识,增进邮识唯一方法,必须多读邮学刊物。”因此,特创立《邮苑》杂志弘扬邮学。
《邮苑》杂志开办编者之声、邮人介绍、新邮汇报、邮林纪事、集邮研究等栏目,以著名集邮家的研究文章为主,多发当时成都邮人邮事及四川民国加盖邮票的邮文,富有四川地方特色。其中的一些连载文章,至今还有价值。比较典型的如1995年从台湾回到武汉定居的集邮家汪剑魂的《中国军邮之综合观》,万灿文的《世界航空邮票史》,弋戈的《光复后之东北加盖票》,文的《伪满邮票十四年》,转载的中国邮票大王周今觉的遗作《国邮图鉴》等。
1981年,著名邮学家黄光城评论《邮苑》、《邮友》、《天津邮刊》三种1949年前的老邮刊时说:“皆为高水准,内容丰富充实者,且对国邮之研究心得文章,更是精湛丰硕,为该三会增色不少。”
《邮苑》办得好,与主编的努力特别是接手时间最长的叶季戎分不开。第一二期由王育中主编,第三期由吴孔昭主编,第四期由林名均主编,1945年由王一士(石琳)主编,1946年1月起由叶季戎主编,直至终刊,他一人编了4卷27期,占总数35期的77%。叶季戎在清理来稿时,发现竟无片言只字,他只好向各地集邮名家约稿。得到了陈复祥、徐慕邢、宋陶醉、钟笑炉、钟韵玉、严西峤、万灿文、郭润康、孙君毅、赵翔云、吴凤岗、解慕愚及几位四川集邮家的响应,好稿源源而来。从1946年开始,他坚持一人审、编、校、发,缺稿时还不时自己动笔撰写以“救场”,第一年出了6期,恢复了原来的双月刊。到1949年,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成都物价飞涨,国民党实行戒严,人心惶惶,《邮苑》只得停刊。
以后历经多次运动,叶季戎自留的两套《邮苑》,一套于1961年送人,一套在文革中散失,1995年郑州集邮小组复印老邮刊时,幸亏新加坡邮人冯锦濂提供一套。
近年叶季戎先生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邮坛忆旧的文章,详尽地描述了他办杂志的艰辛以及与《邮苑》发行人汪剑魂将军的深厚友谊,这些文章在海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邮苑》除了所载邮文仍具有参考价值以外,其间保留的邮史材料,在今天各省市编写集邮史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要搞清楚1942—1949年湖北有哪些人在成都邮票会集邮,通过查询《邮苑》上公布的附有通讯地址的会员名单便知。湖北集邮家姚秋农、乐美琮,以及后来定居武汉的汪剑魂,都在《邮苑》上有邮文或征让邮品的广告,都是难得的原始依据。
作者: 吴荣先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