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北京密云境内清代邮驿

  密云,古北口一线,地处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传递军事信息和防卫的需要,早在春秋之际,燕国就在这里筑墩设防(筑墩就是为了施放狼烟火光,以传递军事信息),俗称北口。以后,随着战争的进行,密云,古北口的地位归属,也在摇摆不定。清朝进入中原,统一中国以后,密云,古北口国事上的价值略有减弱,但仍然保存着咽喉交通的重要性。而且密云,古北口又是康乾之后,去热河行宫的必经之路,所以邮驿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 

  清代的邮驿,根据规模和作用的不同,称为驿、站、塘、台、所、铺等。密云称为密云驿,又称凤凰驿,在县城西南;石匣驿(《中枢政考》称石匣站,实际为裁驿设站),在石匣城,石匣县丞掌管,后掌于知县。以上两驿在明洪武年间设置。清初,俱废,但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久恢复。康熙廿二(1683)年,在古北口设驿站理事同知署,廿九年(1690)年置邮传道,冶古北口、承德府驿。康熙卅九(1700年),设古北口站,在古北口城北,以理藩院驿传道掌管。密云驿、石匣站、古北口站,此三驿为密云境内三个总铺(另有记载“穆家峪”也为总铺,那么密云境内就应该有四个总铺。此待考证),各有驿马卅五匹。 乾隆年间,密云驿有驿马八十一匹半的定额,半匹以驴代充。同治以后,“驰驿轻减,又加功年倒毙,至光绪年间,裁至保留两成”,实际两成之数也不够。密云驿,古北口站,每马日给银七分九厘四毫七丝;石匣站,每马日给银七分五厘。 

  每驿根据规模大小,作用大小,另有马夫若干(马夫包括:马夫、军夫、马牌、回马、背包、铡草,传报、看差、煮料、飞递等人员)。密云驿有马夫廿一名,最多曾达四十名;石匣站廿一名,最多时卅一;古北口也有廿八名之多,而且此数尚不包括马牌两名,马医一名,轿夫九名,接递的皂隶三名等。密云驿每夫日给银五分五厘九毫七丝二忽;石匣、古北口两站每夫日给银五分四厘。对续增的马夫,密云驿日给银五分四厘,马牌夫日给银四分;石匣站则给马牌夫三分六厘。密云驿、石匣站各有扛轿夫七名,最多时则分别达十三名和廿七名;密云驿、石匣站扛骄夫每名日给银三分三厘三毫三丝三忽。密云驿每阜日给银一分六厘六毫六丝,石匣站每阜日给银四分五厘。石匣站尚设有驿书(包括抄牌、抄号、造册等)一名,日给银一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密云驿、石匣站、古北口站因驿马多,各有兽医一名,密云驿、石匣站日给银二分五厘,古北口站日给银四分五厘。 

  密云驿每年支银达三千陆佰伍拾叁两。石匣站每年支银更达肆千贰佰陆拾陆两七钱。古北口站因属理藩院驿传道署管理,有些支出不归知县办理,所以总支出帐目不详。只有扛轿夫古北口站日给银每夫三分六忽;驿阜每夫日给银一分五厘三忽。 

  密云境内有递铺九所,即在城、东白崖(今白岩)、金扇庄、小河漕(清时没于河)、穆家峪、不老(今不老屯)、石匣(没于水库)、新开岭(在今高岭瑶亭)、古北口。铺兵廿九名。驿递路线大体来说为两条,一为仅在县境内;一为连接怀柔县和滦平县去热河的驿路。境内一条为在城铺东南八里至东白崖铺,十二里至金扇庄铺。另一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线为:从怀柔县王家铺去东北十二里入密云小河漕铺;十里到(密云县)在城铺;二十里到穆家峪铺;二十里到不老铺;又二十里到石匣站;二十五里到新开岭铺;再十五里到达古北口;从古北口站出县境八里到达滦平县巴克什营铺。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窝铺,基本也分布在这条驿路上,按从东南入县境至古北口离县境的方向,分别记述为:西黎园庄、大沙坨、三里坨、西大桥、大河漕、(小河漕)、五里井、(本城南关,即在城铺)演武厅、沙峪沟、石岭庄、双岭庄、(穆家峪总铺)、九松山、南省庄、北省庄、小营庄、潮都庄、茨榆沟、崔家濠、小安口、(石匣总铺)、兴隆寺、芹菜岭、白河涧、小新开岭、(新开岭)、大新开岭、大店子、稻黄店、南天门、潮河桥、古北口南关、(古北口总铺)。(注:括号内为递铺名)。 

  密云驿站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相连。清初,国家统一,日趋强盛,驿站是比较完备和有序的。清中叶以后,统治日趋腐败,驿站也越来越难以有效行使职能。密云驿至光绪年间,“夫马现存尚不及二成之数”,岁支银也从三千陆佰余两,降至二百余两。如此短少的经费,更加上官吏腐败,克扣驿费,造成驿马死亡后得不到添置,物品损坏后得不到修整,驿站的传递情况可想而之。 

  光绪廿二(1896)年三月廿日,正式建立国家邮政以后,驿递并没有立刻停止,而是同邮局并存。密云、古北口、石匣于光绪卅二年,建立邮局。(此处纠正,《古北口乡志》:“民国以前,古北口没有邮局”的说法)。直至宣统三(1911)年七月,邮政总局奉邮传部札准,开始裁驿归邮。但民国三(1914)年,直隶省内尚未完成;古北口的驿传道署,更是到民国十(1921)年,方才裁撤。至此,在密云境内有上千年历史的邮驿,也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古北口乡志》、《密云县志》民廿七年版、《顺天府志》光绪年版、《北京邮史》、《光绪卅一年、卅二年大清邮政事物年报》


作者: 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