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已胜利落下帷幕。这是继1996年亚洲国际邮展和1999年世界邮展之后,新世纪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集邮盛会。这届邮展,以“促进亚洲、大洋洲各国和地区的集邮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纪念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125周年”为宗旨,通过方寸艺术,展示了华夏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人关注着这届空前的集邮盛会,它对凝聚集邮人气,稳定集邮队伍,推动集邮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承办地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国际知名度,促进中国西部的大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亚展期间,近亿元的集邮销售收入,足见其为各级集邮公司和国内外的邮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这届邮展,中国的参展作品,共获得了两枚大金奖,8枚金奖,28枚大镀金奖,45枚镀金奖,21枚大银奖,31枚银奖,42枚镀银奖,17枚铜奖,可以说,中国邮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作为亚洲邮展举办地绵阳地区的集邮爱好者,也充分利用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条件,江油市邮协不失时机地组织本市的集邮骨干前往参观,这不仅使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了亚大各国的优秀邮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观摩世界各国集邮专家的邮学邮识和编组邮集的宝贵经验的极好良机,这将对提高我地区的集邮水平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这届亚展,号称有16万人次参观了邮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实有好多问题值得分析和探讨。以我本人的亲身经历、观察和了解,虽然这届邮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仍然留下了几分让人苦涩的疑虑、遗憾和无奈。
1.开幕式时间太长。
2003年11月20日早晨,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包车从江油来到绵阳市亚展举办地——绵阳市博物馆前,即里已聚集了数万人,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邮迷们耐心地期待着尽快结束开幕式,以便入馆参观。开幕式上,前来与会的各级领导自然决不会放弃任何露脸的机会,理所当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开幕式后安排各级官员参观邮展,近中午普通参观者才可进入展览大厅参观,开幕式整整花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
2.邮展作品未采用中文,是参观邮展的一大障碍。
亚洲邮展设在绵阳博物馆内,一楼的国内外各邮司的邮品展销大厅,邮展设在二、三楼展出,亚大各国有275部邮集,100部文献、1500框作品参展。我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参观了亚大各国参展的邮集,因不懂外文,对于国外的邮集,无法细看,只能对本国的邮集稍稍细看,由于时间不足,只能走马观花。展厅内,认真观看邮展者并不多,这与展场外人山人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恐怕与看不懂外文不无关系。
3.“叠色样张”的销售方式值得研究。
亚展之前,我们悉知在邮展期间要销售为“第16届亚洲国际邮展”而发行的绵阳出土文物“东汉铜马”叠色样张,这是大多数集邮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想拥有一枚的新品种。由于邮展开幕日未能买上,于是我们几位邮友决定在绵阳过一夜,争取第二天能买上一枚,晚上一夜都未能睡踏实,第二天(11月21日)一早,不到六点钟就起来,未能顾得上吃早饭,便匆匆赶到博物馆前,此时为6点10分,准备购买“叠色样张”的队伍已有三、四百米长,我们就在队尾接上排队,据前面排队的人说,最早的在头天晚上十点钟就已来排队,我们派人到队伍前面去观察一下,说前段的队伍里里外外七八层,十分混乱,无奈我们也只好耐心地排着队,要知道在我们的后面还有数千人排着队呢。我们从早晨6点多钟一直到下午3点多钟,我们从开始站队的位置往前移动不足二十米,离开队伍到前面一看,前面堆挤了数千人,全场大乱,博物馆前的一大片绿化带踏得一片狼籍,甚至有好几根腿干粗的绿化树也被挤得连根拨起,有部分体力不支的已出现晕倒,幸而未出人命。见此情形,我们被迫放弃排队购买“叠色样张”的念头,此时已是下午3点40分,也就是说整整排了9个半小时的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悻悻离开。估计大部分老老实实排队的集邮者都未能买到“叠色样张”。我想,如果以后再承办类似的展览,有关部门应当研究一个妥善办法。
4.以售出的门票作为统计参观者人数的依据,不能置信。
经了解,前前后后排队的人绝大多数不集邮,对“叠色样张”这一新品种不懂尚可理解,但他们对什么是集邮,什么是小型张、小版张,买样张干什么用,他们一概不了解,他们只知道花10元钱买张门票,再排个队花十元钱买张邮票(自然叫不来什么“叠色样张”之类的称谓),有些邮商就地雇人现场收购,转手就卖90-100元,轻而易举就赚七、八十元,何乐而不为?于是,引来了绵阳当地大量的农民、外地民工、当地市民,买门票排队买样张,至于门票的主要功用——参观邮展,他们并不关心,他们也不想进展厅观看那劳什子。我们不知道统计参观者人次是否是以出售门票为依据的,如果是,那参观了邮展的“16万人次”,难道不值得可疑吗?
5.还有一件令人遗憾不快的事。
亚展开幕即11月20日这天,本人准备了开幕封、首日封、邮展日、科技城日、青少年活动日、邮政日、颁奖日、闭幕纪念等8个纪念封,写好收信人姓名地址、办理实寄。并分别投入展场外设置的五个临时邮筒内。
可是在11月22日收到了全部实寄封,却没有一个邮政日戳的日期是盖对的,见下表:
序号 纪念封名称 正确日期 错盖日戳 序号 纪念封名称 正确日期 错盖日戳
1 首日封 2003.11.20 2003.11.21 5 青少年活动日 2003.11.22 2003.11.20
2 开幕封 2003.11.20 2003.11.22 6 邮政日 2003.11.23 2003.11.20
3 邮展日 2003.11.20 2003.11.21 7 颁奖日 2003.11.24 2003.11.20
4 科技城日 2003.11.21 2003.11.20 8 闭幕纪念 2003.11.24 2003.11.20
我不知道展场的业务人员是怎么干这件工作的,我该向谁去讨要说法去?想必这种情况也不会是个别现象。
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展业已曲终人散,除了成功之处,也给组织者承办者留下了一个问题,即怎样才能真正办好一届国际性乃至世界邮展,这将是以后再承办此类活动的重大课题,但愿有关部门能总结经验教训,把事情越办越好。
作者: 陈富忠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