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邮集的构思

  中信版孙中山像是民国中期邮票,其邮票的分纸、分齿、分色和版式变化是我国发行的邮票中最为复杂的,特别是16分加盖邮票十分精彩,历来是集邮家研究的重点,也是传统组集的好对象。 

  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全套14枚,我是按不同面值邮票进行分齿、分纸、分色,版式变化研究和邮票使用的顺序,典型的传统方式来编排的。中信版邮票后期加盖使用较多,由于篇幅所限,邮集只选用了最为精彩的16分加盖邮票,包括“国内平信附加已付”、“改作伍角”、“划线改伍角邮票”,这也是邮集的展示重点之一。我在邮集中除了按传统方式编排外,并进行学习、研究及注意安排足够的珍罕邮品和编排的均衡性。 

  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的分齿和分纸十分复杂。在分纸方面,邮集中各面值邮票的用纸种类齐全,包括2元12.5和13度土纸邮票。一些面值邮票用纸还有新的发现,例如25分,30分使用的云纹土纸;40分的无纹土纸;50分的中国道林纸等。在分齿研究方面,各面值的分齿邮票也基本齐全。有遵义信销双联11度粗齿16分邮票,而遵义11度粗齿邮票比湄潭的10.5度粗齿原票更少,信销双联票更为珍罕,还没有发现第二对;有未见实物报道的5元11度粗齿邮票;有40分11×13和13×11度混合齿孔邮票;有20、30、40、50分各种粗齿与混合齿邮票。邮集还对各类齿孔进行了研究,线式、梳式齿、大孔、小孔齿、复齿、漏齿等,还展示了类似线式齿的变形梳式齿孔邮票以及因打孔不规范而出现的票幅的变化。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的版式变化也是我国邮票中最为复杂的。在版式研究上,除了16、30分修饰版外,还研究了邮票图距和版铭。有1942-1943年发行的位置移动厂铭;1943-1944年的位置变化的符号、文字工铭;1944-1945年的中文与西文日期铭和工铭;有人工加盖戒字工铭和未见实物报道的5元中央印刷厂厂铭。 

  多区加盖未正式发行“国内平信附加已付”邮票有很多珍品。邮集对其齿孔、用纸、加盖进行了研究,包括有数量较少的广东、湖北、河南、河北、安徽等邮区加盖票;有东川的试盖“加付已附”和“试色票”和错盖“国付平信”票,马氏目录误视为西川加盖票的试盖“邮资已附”票是台湾集邮界的研究成果,“试色票”的字体、字号、字距与西川票相同,颜色与正票明显不同,为是黄红而非深红色。邮集对加盖原票的齿孔也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各区加盖邮票的使用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示。包括了信柜邮件的使用,邮票的跨区使用,在国际信函的使用,粗齿票和加盖变体票的使用等。 

  60年前发行的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经过几十年集邮家的研究,在各时期的邮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本邮集既利用前人的成果,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发现,对我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


作者: 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