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票的形成有两个印刷过程:一是邮票印刷厂将邮票底图印在专门的邮票纸上(“自1”是由德国Granderath印刷厂印的邮票底图);二是用邮者根据所需面值,在自动化邮票机器里投进足够的硬币,经操作将面值当场打印到邮票纸上。我国“自1”面值的标准颜色为黑色。
我国仅有的一台电子邮票机器是1999年12月30日在北京西站自助邮局内投入运行的,2000年2月中旬需更换色带。由于是第一次,邮局工作人员没有经验,错将蓝色带装到色带盒中,导致打出的邮票均是蓝色面值,俗称“蓝电子”。当时用邮人并未发现颜色的差异。直到2000年2月下旬又一次换入标准黑色带时,有邮友注意到蓝黑色差明显,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错票。根据邮局的规定,一般打两卷邮票纸换一次色带,而每卷有2000枚邮票,所以估计“蓝电子”邮票的数量为4000枚。而当时打票的人大多为国外邮友购票,所以这些“蓝电子”很快流散到欧美集邮者手中。由于九枚套票的面值高达27.10元,当时很少有人会打套票收藏,据资深电子邮票藏家测算“蓝电子”套票不足百套。
说到珍罕邮票免不了要提到价格。关于国内首套“蓝电子”的交易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故事:2001年7月北京西站电子邮票机器停用,8月机器被拆除,意味着我国“自1”的发行告一段落。从2002年初起,我国“自1”的价值被逐步发掘。到4月份,黑电子(正常黑色面值的电子邮票)的单枚价为10多元,“蓝电子”为200元。黑电子的套票也容易找到,唯独找不到“蓝电子”套票。这时有位邮友从德国购到一套,在上海邮市以2000元的价格出让,在上海转了两次手,价格分别为2000、3700元;接着以6500元的价位出让到安徽合肥。不久,北京的邮商以9000元收进,并将其以11000元转让给北京的一位收藏者,而该收藏者是只进不出,有的邮商马上挂出了以15000元收购“蓝电子”套票的招牌。很多邮友认为这纯粹是在炒作,实际不然,这是供需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由电子邮票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越来越多的邮友认识它,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喜欢它,以至于在2002年11月北京嘉德拍卖会上被叫到了19000元(未包括10%的佣金)高价。当然近年的行情有所回落,是因为欧美的集邮者出让了部分的“蓝电子”套票,使目前的市场更趋于平衡,国际间的差价也越来越小。
其实,更受欢迎的是“蓝电子”实寄品。因为当时做的实寄封很少,目前国内几乎无货可供。国际上也是偶有成交,最近的纪录是Ebay网上一枚4.20的“蓝电子”贴在2000年3月寄往希腊的明信片上,成交价356美元,出品人是一位德国邮商,中标者也非华人。看来“蓝电子”邮票也越来越受到国外集邮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蓝电子”由于发行的时间短、数量少,早期没有引起邮人的关注而自然消耗,成套票大多由国外集邮者购得而特别紧俏。据悉,权威的米歇尔目录已将我国电子邮票“自1”收录进去,并将在2004年新版时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大幅调整其标价。
作者: 王建国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