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部1965年12月23日定稿的《1966年邮票选题计划》。纳入选题的共有23套,不分纪特而列为三个部分:一“在节日发行的邮票”,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不在节日发行)”,三“其他”。尽管面对“文革”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气候,这些选题在政治挂帅和革命化上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但仍挡不住“文革”初期猛烈的冲击,选题中得以兑现的仅仅三套,即《服务行业中的妇女》(计划中原名《人民的勤务员》)、《少年儿童体育运动》(计划中原名《儿童操》及拖后至1967年发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计划中的《半工半读育新人》特种邮票原定在1966年5月4日发行,邮票编号定为“特76”,尽管时间定在“文革”正式发动的5月16日之前,但却没有发行成功。
早在1958年1月毛泽东于《工作方法(草案)》就首次提出了“半工半读”的设想,邮电部据此提出了《半工(农)半读育新人》(起初票名为《革命的接班人》)邮票选题,并纳入了1966年的发行计划。
这套邮票六枚一套,由刘硕仁和李大玮负责设计。第一图为“半工半读育新人”,第二图为“阶级教育”,第三图为“课堂教育”,第四图为“车间教育”,第五图为“田间教育”,第六图为“科学实验”。设计图稿经农业部、高教部和教育部三家协助审查,结果一致同意。1966年4月16日邮电部党委以(66)邮电党字34号文件报请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审批,同时抄报中共中央宣传部。4月23日中央工交政治部批准发行。于是邮电部于5月27日向北京邮票厂订印此套邮票,六图每图各印600万枚,共计3600万枚。每枚面值都是8分。邮票面积52×36毫米,影写版。7月29日北京邮票厂向邮票发行局送出邮票印样100枚。此后不久,特76《半工半读育新人》突然被通知取消发行。由于样票被彻底销毁,最后一套老特种邮票———“特76”如石沉大海,无影无踪长达30余载。
“特76”被取消发行,个中原因扑朔迷离。首先,邮票审批报告4月23日就已得到批准,邮票要赶在原定的5月4日发行,足足有10天的时间可以忙乎,但却拖至了5月27日才发出印刷订单。这说明“文革”爆发前夕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正常的工作节奏和秩序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的计划意识正在被淡化。原定在3月8日发行的《特75服务行业中的妇女》(既存世的最后一套“特”字头编号的特种邮票)被推迟到5月10日发行,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再则,1966年6月27日至7月9日在北京举行了亚非作家紧急会议,邮电部为此紧急发行了一套两枚的纪念邮票,且赶在会议开幕的当日发行,因而也影响了“特76”的印制进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进入8月,刘少奇同志的政治地位每况愈下,“半工半读”这一教育制度上的阴影也随之越来越浓。第四,教育的方针和提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失宠的半工半读学校大多数停办消亡,不合时宜的“特76”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和宣传价值,终于难逃被“取消发行”的厄运。
“特76”被取消发行使“老特种”邮票比“老纪念”邮票提前半年多划上了句号,此后“红海洋”便开始在邮票上汹涌了起来。
作者: 《中华集邮网》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