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文献集邮 先藏后用

  经过20余年,我国集邮界的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邮识和集邮文献的重要,从而在多方面推动下,掀起了一股持久深入的集邮文献热。主要表现在收集和研究集邮文献,经营集邮文献和出版集邮文献等方面,这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的集邮事业,与国际邮坛接轨,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集邮文献,一种认识是为用而藏,一种是先藏后用。我长期坚持多方面收集集邮文献,不放过过手的每一本邮书和邮刊,哪怕是一份普通的只有价目表的民间邮刊,也视之如宝,先收藏起来,以备需要时用上。尽管家中到处是书报,空间越来越小,我仍乐此不倦。 

  存在决定意识,在进行邮学研究时,往往不是先有观点再去找材料,而是在大量占有材料、阅读、研究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观点,特别是要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时,没有丰富的藏品,是难以写出有深度的集邮论文的。 

  喻金钢在3月28日的《中国集邮报》上发文,认为集邮文献不应为藏而藏,而是为用而藏,还列举鲁迅先生藏书“都是为了能研究参考之用”,未免片面。 

  稍微翻阅一下鲁迅日记,里面有鲁迅先生购书的详细书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五花八门的书、碑帖、古书,无所不买。可实际上他的成果,主要在小说、诗歌、杂文、中国小说史等方面,考古的成果就不是很大,难道他买古书就是为了考古?喜欢书的人,就是见书就买,哪能本本都是为了研究?喜爱集邮书(或文献)的人,也是同样,见一本买一本,像搞“纪特票大全”,“JT票大全”一样,先搞齐了再说。有的人则偏爱签名本,只要知道有新邮书出版,钻天入地也要找到作者,买一本签名盖章题词的书,据说那就是集邮中的“难度”,不信,谁拿出1000种签名本展示一下,保证轰动。 

  在集邮界,如同收藏界一样,收藏家和学者是不同的人,能二者兼之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早中期的邮刊和邮学著作,无论在拍卖行当或大邮商那里,均被视为珍贵收藏品,物稀为贵,寻求者要它们,看中的是历史价值和投资价值。《集邮》杂志和《中国集邮报》的创刊号、试刊号,市场价值至少百元,如果你碰巧遇到,只要10元一张,你说,我搞清代文献研究,用不上,不要;而在某一天,你忽然要写一篇中国集邮史的文章,需要原物和原图,那就看你如何后悔吧。纯粹为用而藏,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只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井底,研究成果也难免是一孔之见。 

  集邮文献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原因很多。首先,“文革”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集邮者的邮识普遍提高,体会到集邮文献比邮票难得和重要,无论是收藏还是深入研究,没有文献资料是不行的;其次,电子化的网络时代,大量集邮信息以“无纸化”的形式传递,早中期集邮文献对于集邮主力军的中老年,兼有收藏价值和怀旧价值;其三,一批有眼光有实力的投资者看中了集邮文献的潜在价值,超前巨资收购早中期集邮文献,得到了较丰厚回报,其示范效应促进文献热;其四,拍卖行与邮商作为重要经营项目,有意识地进行市场运作,其五,新邮长期打折,促使部分中老年集邮者转移兴趣,进行文献收藏和研究,同时他们自己也写作和出书,“制造”新的文献品种,其相互推介、海外交流、鼓动签名本收藏活动,也推动着集邮文献热的升温。 

  从文献热的起因也可知,集邮文献客观上就是以藏为主才能热起来,对于万千的集藏大军,能依据文献资料,而并非只在网上索寻写作灵感写出高水平邮文的学者,终究只是少数。所以,我极力主张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多收集各种集邮文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可能的研究课题作长期准备。


作者: 吴荣先